【题目】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验证Fe、Cu、Ag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四个实验方案,其中不能达到目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A、Cu的金属活动性位于Fe和Ag之间,可以比较。
B、同理B选项错误。
C、中Fe和HCl发生反应,Cu不可以和HCl发生反应,Cu可以置换出Ag可以比较。
D、可根据反应现象Fe置换Cu,Cu置换出Ag,进行比较金属活动性。
【考点精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常见金属的特性及其应用的相关知识,掌握铝: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钙: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铁:目前世界年产量最多的金属(铁>铝>铜);银: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铜>金>铝);铬:硬度最高的金属;钨:熔点最高的金属;汞:熔点最低的金属;锇:密度最大的金属;锂 :密度最小的金属,以及对金属材料的选择依据的理解,了解黑色金属:通常指铁、锰、铬及它们的合金.重金属:如铜、锌、铅等;有色金属轻金属:如钠、镁、铝等;有色金属:通常是指除黑色金属以外的其他金属.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科学家用单个分子制成了“纳米车”(如图),它能在人工操纵下运输药物分子到病源处释放以杀死癌细胞.下列有关“纳米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纳米车”的研制成功说明分子要在人为外力作用下才能运动
B.“纳米车”分子不是由原子构成的
C.“纳米车”运输药物分子的过程是肉眼可以直接看见的
D.“纳米车”研制成功说明在一定条件下人可以控制分子运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A、B、C、D四种物质之间存在如下反应:A+B=C+D,(未注明反应条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不是化合反应也不是分解反应
B.该反应可能表示的是氧化反应
C.该反应不能表示实验室制取氧气
D.该反应可表示镁在空气中燃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 B.向一定量的水中加入少量氯化钠 | C.向一定量石灰石中滴加稀盐酸 | D.将水通电电解一段时间 |
A.A
B.B
C.C
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近几年我国某些城市酸雨污染较为严重,主要原因是燃烧含硫量高的煤及机动车排放的尾气. 【实验目的】验证煤中含有碳元素,检验是否含有硫元素
(1)【查阅资料】 ①已知煤完全燃烧后,其中的碳和硫元素基本都转化成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
②二氧化碳与高锰酸钾不反应.
③二氧化硫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由紫红色变为无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SO2+2KMnO4+2H2O═K2SO4+2MnSO4+2X,其中X的化学式是: .
④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一样,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2+Ca(OH)2═CaSO3↓+H2O.
(2)根据上述资料,甲、乙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
甲同学进行了如下图所示A、B两个实验:
实验现象为 A中稀高锰酸钾溶液褪色,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由此甲同学认为:煤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证明煤中含有碳元素和硫元素.
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方案不合理,于是进行了如下图所示实验(夹持装置略去):
【结论与反思】
(1 )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实验方案不合理,其理由是: .
(2 )上图C装置的作用是 .
(3 )要证明煤中含有碳元素和硫元素的现象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以下是某同学记录的实验现象,其中符合事实的是
A.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红色火焰
B. 向馒头片表面滴加碘水,出现蓝色
C. 硝酸铵溶于水时,溶液温度明显升高
D. 10mL酒精与10mL水混合后,体积等于20m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学习小组的同学做完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后,观察到固体只有少量为红色,
黑色成分含量较多,于是决定对木炭还原氧化铜后的固体成分进行探究。实验操作
流程及现象如下:
(1)该学习小组由上述实验及现象得出固体成分含铜、木炭和氧化铜的结论,你认为此结论(填“正确”或“不正确”),理由是 。
(2)步骤 ②包括溶解和两步操作,共同使用到的仪器有和。
(3)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
(4)反应⑤的化学方程式为;其所属基本反应类型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课外实验与物质的化学性质无关的是
A. 用石墨做导电实验
B. 用灼烧法区别棉纤维与羊毛纤维
C. 用白糖、小苏打、柠檬酸等自制汽水
D. 用紫甘蓝的酒精浸取液检验苹果汁与石灰水的酸碱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