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题目】如图是钠元素和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和有关的4种粒子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氯元素原子的质子数是 ______;钠元素与氯元素的最本质区别是 _____

(2)上图①②③④四种粒子中,表示钠原子的是 ______(选填序号,下同);构成氯化钠的粒子是 ______.钠与氯气反应,每个 ______ 得到1个电子.

(3)若⑤表示Mg2+,则x= ___ ,那么④和⑤相互作用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 ____

【答案】17 质子数(核电荷数数)不同 钠离子和氯离子 氯原子 12 MgCl2

【解析】

(1)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格提供的信息可知氯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7,在数值上原子序数等于质子数氯元素原子的质子数是17;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元素之间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钠元素与氯元素的最本质区别是质子数(核电荷数数)不同;

(2)钠是11号元素,其原子核内有11个质子,核外有11个电子,因此②表示钠原子;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氯元素的质子数为17,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在化学变化中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钠与氯气反应,每个氯原子得到1个电子;

(3)若⑤表示Mg2+,则x=2+8+2=12;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氯离子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④和⑤相互作用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MgCl2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在老师的指导下,某学习小组利用如图1所示装置对氯酸钾(KClO3)制氧气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学习.

资料:

①KClO3的熔点约为356℃,MnO2的分解温度约为535℃.用酒精灯物质加热,受热物质的温度一般约为400℃左右;

②不同配比是指KClO3和MnO2混合物中,KClO3和MnO2的质量比;

③氯酸钾分解时,传感器得到氧气浓度随温度的变化示意图及不同配比时氧气浓度随温度的变化示意图如图:

(1)分析图2,KClO3分解温度___________(填“高于”、“等于”或“低于”)其熔点.

(2)分析图3,KClO3分解温度随物质配比变化的规律是__________当物质配比为1:2时,KClO3分解温度约为________℃.

(3)为证实MnO2的催化作用,小组同学利用如图4装置进行如表所示的实验: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检查气密性

气密性良好

分别在“Y”形管两侧支管中加入少量MnO2和KClO3,塞紧橡皮塞.

没有明显现象

分别先后加热MnO2和KClO3,用带火星木条放在导管口.加热__________(填“左”或“右”)侧支管后,带火星木条复燃.

木条长时间才能复燃

冷却后,将“Y”形管左侧支管中部分MnO2混入右侧支管中,振荡“Y”形管,加热,用带火星木条放在导管口.

_____________

步骤Ⅳ的实验现象能否说明MnO2是KClO3分解的催化剂?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除催化剂外,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的因素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分析图2,在KClO3分解前,传感器得到氧气浓度降低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

(5)将29.4gKClO3和MnO2混合物以5:1配比加热至完全反应,如图5中?的值应为_________

A.4.9 B.9.6 C.14.9 D.19.8.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一黑紫色的固体为KMnO4和MnO2的混合物,为测定混合物中KMnO4的质量分数,某同学取样20.0g, 对固体充分加热,测得固体质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曲线见下图。

(1)生成氧气的总质量___________g(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2)求样品中KMnO4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____________.

(3)某同学为计算反应后固体中MnO2的质量分数,计算如下:

∵已计算到原混合物中KMnO4的质量(用“M”表示)

∴反应后固体中的MnO2,的质量分数=

小华对上述计算过程提出了质疑,请指出其中的错误________

(4)请画出在实验过程中MnO2的质量随时间变化的坐标图。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铁在氧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红磷在空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请你根据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下列编号仪器的名称:H_____、I_______

(2)用D装置收集某种气体时,如何判断气体已收集满:________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可以选用的收集装置和理由是____________;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4)氨气(NH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其水溶液称为氨水。某课外兴趣小组同学用加热氯化铵和消石灰的固体混合物制取氨气,他们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若选用G装置收集氨气,应从______(选填“a”或“b”)通入,为防止多余的氨气逸出到空气中造成污染,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

(5)老师从实验桌上拿出两瓶常用的但标签已经模糊不清的试剂,分别是固体和液体, 他取少量试剂在试管中混合,立即产生一种无色气体。我们对此气体展开了一系列探究:

①此气体是什么物质? 验证它的实验方案如下:

猜 想

验证猜想的实验步骤

现象及结论

我认为此气体可能是

______

_____

_____

产生此气体的一个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_________________

猜 想

验证猜想的实验步骤

现象及结论

我认为此气体可能是

______

_____

_____

产生此气体的一个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_________________

②我想制取该气体, 发生装置应该选取上图中的__(填序号, 以下同), 收集装置选取____

③如果用G所示装置收集我猜想的气体, 我认为气体应从____端(填“a”或“b”)导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

A. 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溶液由蓝色变成无色

B. 将生锈的铁钉放入少量的稀硫酸中:开始时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C. 加热通入CO2后的石蕊溶液,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D. 将一氧化碳通入灼热的氧化铁,红棕色粉末逐渐变为黑色粉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A、B、C、D、E、F 是初中常见的六种物质,A常用于制玻璃,F为厨房中每天必备的调味品的主要成分,B、C、F含有相同的元素,D为黑色物质。

(1)C_______________ ,E________________

(2)B转化为C的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

(3)E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4)F与E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实验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连接仪器,检查装置气密性。点燃燃烧匙内足量的红磷后,立即伸入瓶中并塞紧瓶塞。整个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到现象是______

(2)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集气瓶内压强的变化为______

(3)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下同)。

A.红磷点燃后,燃烧匙缓慢伸入集气瓶会导致测量结果偏大

B.装置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立即读数,导致测量结果偏大

C.冷却过程中有空气进入集气瓶,导致测量偏小

D.该实验可以说明空气是混合物

(4)该小组同学尝试使用其它物质代替红磷进行上述实验,并且查阅了相关资料,如下所示。

下列物质中,不能用于代替红磷进行该实验的有______

A. 木炭 B. 铁丝 C. 镁条

(5)该小组同学又查阅了以下的资料:

资料:SO2和NaOH在常温下反应生成H2O和易溶于水的Na2SO3

据此改进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用硫粉代替红磷进行实验。待装置冷却至室温,将足量的浓氢氧化钠溶液挤入瓶中,并充分振荡。之后打开弹簧夹,实验获得成功。此实验能用硫粉代替红磷的原因是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模型是联系宏观与微观的桥梁。

(1)如图是钠原子结构示意图。

①x的数值为_______

②“+”表示___________

③“11”指的是_______

④钠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______(选填“得到”或“失去”)______个电子,形成_______(填离子符号),它与氯离子形成的纯净物化学式(化学符号)为____________

(2)下图是氢分子和氧分子运动的示意图。

①在A、B和C中,能比较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的两图是___________(填标号)。

②从图中可见,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除温度外,还与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③举一个能说明“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的生活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