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60℃时,某同学在烧杯中配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并且让一木块漂浮在溶液上.然后将该溶液冷却至室温(20℃).请你说出可能观察到的两个现象,并运用你学过的化学和物理知识解释这种现象
现象一:有晶体析出
原因是:降低温度硝酸钾的溶解度减小
现象二:木块下沉
原因是:结晶后硝酸钾溶液的密度减小,木块所受的浮力不变,排开液体的体积增大.

分析 根据已有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以及溶液密度改变导致物质所受浮力改变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解: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故饱和的硝酸钾溶液降温,会出现晶体析出的现象,晶体析出,则溶液的密度减小,木块所受的浮力不变,排开液体的体积增大,会下沉,故答案为:
现象一,有晶体析出,
原因是:降低温度硝酸钾的溶解度减小;
现象二,木块下沉,
原因是:结晶后硝酸钾溶液的密度减小,木块所受的浮力不变,排开液体的体积增大.

点评 主要考查了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外在因素--温度,及固体的溶解度和温度间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下列实验方案中合理的是(  )
选项实验目的所用试剂或方法
A除去氮气中少量氧气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B除去硝酸钾中的氯化钠加水溶解、蒸发
C除去氯化钾溶液中的碳酸钾加入适量的稀硫酸
D除去氯化钙溶液中的盐酸加入过量的碳酸钙、过滤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如图表示五种不同类别物质间的关系.A是铁锈的主要成分,C俗称苛性钠,请结合图示回答问题.(图中“-”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表示一种物质能转化成另一种物质)

(1)A物质的化学式是Fe2O3,B物质是铁.
(2)C物质的另一个俗称是火碱.它溶于水时会出现放热(填“放热”或“吸热”)现象.
(3)在①、②、③、④四个反应中,不能体现酸的化学通性的是④(填序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小的是甲.
(2)t1℃时,能否配成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丙溶液,不能(填“能”或“不能”). 
(3)t2℃时,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转化成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填一种即可).
(4)t3℃时,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2℃,所得溶液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丙>乙>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6.分离下列物质,可按溶解、过滤、蒸发的顺序进行操作的是B
A、氯化钠  硝酸钡  B、碳酸钙 氯化钠   C、酒精  水    D、氯化钾、二氧化锰(合理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玻璃钢如图所示,可以代替钢材制造机器零件和汽车、船舶外壳等.它是以玻璃纤维及其制品(玻璃布、带、毡、纱等)作为增强材料,以合成树脂作基体材料,玻璃钢属于(  )
A.金属材料B.合成材料C.复合材料D.无机非金属材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下列食品中淀粉含量最丰富的是(  )
A.牛奶B.鸡蛋C.面包D.青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小华同学用排水法收集了一大瓶沼气池中气体(图1中的A),为了弄清它的成分,进行了有关实验.请你与他一起完成以下探究活动:
【对气体猜想】
猜想I:全部是CH4;    
猜想Ⅱ:全部是CO;
猜想Ⅲ:是CO和CO2的混合气体;  
猜想Ⅳ:是CH4和CO2的混合气体.
【实验和推断】将A中的气体依次通入B、C中,在D处点燃.

(1)要将A中的气体通入后面的装置中,应选图2中的② (填序号)“注水装置”.
(2)若B中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A中的气体中含有CO2气体.
(3)装置C作用是除去气体中的CO2
(4)若D处倒扣的是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出现浑浊,且B中无明显现象,则“猜想I、Ⅱ”可能成立;若D处倒扣的是干冷的大烧杯,杯壁有水雾出现,有同学认为“猜想I、Ⅳ”可能成立,另有同学认为此现象不能证明收集到的气体中一定含有CH4,理由是气体通过B、C装置时,会带入水蒸气;要排除这种干扰可采取的措施是在点燃前将气体先通过干燥装置.
(5)采取(4)中的排除干扰措施后:若D处分别倒扣干冷的烧杯和涂石灰水的烧杯,分别出现水雾和浑浊,且B中也出现浑浊,则证明“猜想IV”成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下列生活中的变化,其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玉石“变”手镯B.高粱“变”美酒
C.树根“变”根雕D.玩具机器人“变”形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