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题目】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氧气有如下的操作:①点燃酒精灯,给试管加热 ②熄灭酒精灯 ③检查装置气密性④将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均匀装入试管,塞紧试管塞,固定于铁架台上⑤收集氧气 ⑥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其正确的操作程序是

A.③④①⑤⑥② B.③④①⑤②⑥ C.④①③⑥②⑤ D.④①⑤②⑥③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制取任何气体之前均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用加热高锰酸钾或加热氯酸钾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收集满了以后要先将导管移出水槽再熄灭酒精灯,目的是防止水倒流入试管中使试管炸裂。故选A。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7分)如图如示,若将稀H2SO4比作初三学生在“应急演练”中,要从楼顶入口处由上至下疏散到出口处,各层都有三道门(各层间空白处为通道),稀硫酸要在每层中至少打开一道门(即能与稀硫酸反应的物质)才能到达出口处,请根据图示回答以下问题:

(1)若按距离最短的原则疏散,则其疏散路线由上至下依次为(填化学式)

进口 出口。若按速度最快(化学反应速度最快)的原则疏散,则应将上述疏散路线中第五层改为 (填写化学式),所有楼层中能与稀硫酸反应的物质共有 种。

(2)写出疏散路线上经过第三层时的物质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若将稀硫酸改为稀盐酸则无法通过第 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地土壤砷(As)含量为92.7 mg/kg,造成严重污染,这里的砷是指

A单质 B.原子 C.分子 D.元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小明同学绘制了图所示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当________时,A物质与B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若将B物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宜采用的结晶方法是________.

(3)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NaCl和Na2CO3,那里的人们冬天捞碱,夏天晒盐,据此你认为图中(填字母)________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与纯碱的溶解度曲线相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根据下列溶解度表和溶解度曲线图回答问题.

温度/

0

20

40

60

80

KNO3溶解度/g

13.3

31.6

63.9

110

169

(1)图中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是________.

(2)50时,乙的溶解度为________.

(3)60时,将甲、乙、丙的固体各40g分别加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能形成饱和溶液的是________.

(4)影响KNO3溶解度的因素是________.

A.温度

B.压强

C.水的质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指出下列符号中“2”的意义:

①2H

②5O2

③Ca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30时,甲的溶解度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乙的溶解度.

(2)要使饱和的甲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只填一种).

(3)在20时,把甲、乙各10g固体分别加入到两个盛有5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所得甲溶液为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若将温度都升高到30,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4)10时,向12%的100g甲溶液中加水60g,可得到甲溶液________g,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硫酸铜溶液对过氧化氢(H2O2)的分解有催化作用.取8.5%的过氧化氢溶液40g倒入小烧杯中,向其中加入20%的硫酸铜溶液6.6g,使过氧化氢完全分解.计算:

(1)产生氧气的质量.

(2)反应后所得溶液中硫酸铜的质量分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小刚和小丽两位同学用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氢氧化钙都能发生反应.

(1)小刚关闭K,通入二氧化碳,A、B中均无明显变化.B中盛放________溶液.

(2)小刚打开K,继续通入二氧化碳.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此步的实验目的是________.

小丽认为: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约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因此上述实验不足以证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3)小丽用洗涤干净的上述装置重新做实验,分别量取50mL上述溶液放入A、B中,关闭K,通入约500mL二氧化碳,A、B中均无明显变化.此实验可以说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其理由是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