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天然气燃烧时将 能转化为 能。至少需要消耗 m3的天然气才能将质量为20 kg、初温为20 ℃的水烧开。
[标准大气压、c水=4.2×103 J/(kg·℃)、q天然气=3.2×107 J/m3]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群众利益无小事,食品安全是大事.下列做法对人体健康无害的是( )
A.用甲醛溶液浸泡鲜虾仁
B.食品包装时充氮气以防腐
C.用霉变的大豆清洗后榨豆浆
D.大量添加增白剂使面粉更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金属材料在日常生活中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1)铜常用于制作导线,因为其具有良好的__________。
(2)将纯铝和铝合金相互刻画,_________,说明纯铝的硬度小于铝合金。
(3)钢铁部物件一般要进行喷漆等处理,以防止其生锈,铁生锈的实质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____________等发生化学反应。
(4)设计实验验证锌、铜、银三种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方案有多种,其中可选用试剂锌片、银片和__________(填化学式)溶液进行验证。
(5)如图,向一定量AgNO3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铜、锌的混合物粉末,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溶液甲和固体乙。
①若溶液甲为蓝色,则固体乙中可能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___。
②若固体乙中含有锌、铜、银三种,则溶液甲中所含的金属离子符号为____________,此时向固体乙中加入稀硫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6)普通黄铜是由铜和锌组成的合金。称取20.0g普通黄铜的粉末样品,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过滤出剩余的固体,并进行洗涤、干燥、称量,质量为13.5g。计算:
①该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__。
②生成的氢气质量。(请写出计算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2022年北京、张家口将联合举办冬奥会,为办成绿色奥运,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 )
A.发展公共交通,提倡绿色出行
B.增加使用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
C.加高燃煤锅炉烟囱,将废气排到高空
D.改进燃煤技术,减少S02与粉尘排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甲是一种比较清洁的燃料,甲和乙能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丙和丁。
(1)甲、乙、丙、丁中属于单质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___。
(2)甲中碳、氢、氧元素的最简质量比为______________。
(3)该反应中,反应前后发生变化的是________________。
A.元素种类 B.原子种类 C.分子数目 D.原子数目
(4)该反应中,乙和丁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1)填写元素符号或元素名称.
元素名称 | 锰 | 氯 | 钾 | 氖 | 氮 | 氦 | ||
元素符号 | S | Fe |
(2)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式表达式并注明反应类型(填“化合反应”或“分解反应”).
①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反应类型是 .
②过氧化氢与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 .反应类型是 .
(3)推断题:某紫黑色固体A受热分解,有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B生成.某黑色固体C在B中燃烧,产生一种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某黄色固体D在B 中燃烧产生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该气体是空气的污染物之一.请写出上述有关反应的化学式表达式:
① ;
② ;
③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科学实验是人类获取科学知识,验证科学理论的重要手段,其中,对实验现象的正确描述很重要,以下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B.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白色固体
C.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混合产生蓝色沉淀
D.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的火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用不会排毒的环保的电动自行车作为代步工具.
(1)图中所标示的各部件中,属于金属材料的是 (填写序号).
(2)电动车中的电线是铜丝的,说明金属具有 性.
(3)电动车中部分部件选用合金材料,其优点是质量轻、硬度大和 .
(4)车架表面喷漆,可以延缓车架的锈蚀,其原理是 ,还可以采用 等方法达到对电动车金属部件防锈目的.
(5)废旧电动车的回收再利用的意义在于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