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请你根据如图回答有关问题:
(1)实验室欲制备并收集二氧化碳,需在图一中选用A、B与___________(填序号)组合,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2)图二是两套干燥气体装置,可用于干燥二氧化碳的是_______________(填“甲”或“乙”),为探究CO2与NaOH溶液发生的反应,某兴趣小组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实验。
[查阅资料]
I.20°C时,几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见下表:
物质 | Na2CO3 | NaHCO3 | Ca(OH)2 | Ba(OH)2 |
溶解度/g | 21.5 | 9.6 | 0.165 | 3.89 |
II.本实验条件下,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的pH分别约为11.0和8.5。
[实验探究]
(3)实验一:小雨取一充满CO2 的矿泉水瓶,加入一定量的水,立即拧紧瓶盖,振荡,发现瓶子变瘪,小雨另取一相同的充满 CO2的矿泉水瓶,向其中加入与水等体积的NaOH溶液,立即拧紧瓶盖,振荡,得到溶液X,此时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二:为检验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产物,小亮取实验一所得溶液 X少许,向其中滴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实验中不宜将BaCl2溶液换成CaCl2溶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5)实验三:小华取实验一所得溶液X少许,向其中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振荡,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入1滴酚酞试液,发现溶液呈_______________色,证明溶液X中有NaOH剩余。实验中,小华没有直接向少量溶液X中滴入酚酞试液,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
(6)实验四:兴趣小组将CO2持续通入一定浓度一定量的NaOH溶液中,用数字化实验技术测定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和温度变化,结果如图1、图2所示。
图2中,DE段温度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反思感悟]
(7)实验从CO2减少、NaOH减少,Na2CO3生成等物质的变化,以及______________转化等视角多维度探究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对于现象不明显的化学反应,可以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数据测定,实现反应过程的“可视化”。
【答案】DF 甲 瓶子变瘪,且比装水的更瘪 氯化钙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也会生成微溶的氢氧化钙 红 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也能使酚酞变红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放热 能量
【解析】
(1)在实验室中,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其发生装置可选用固、液常温型,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需在图一中选用A、B与D、F;大理石或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所以不能用碱石灰来干燥二氧化碳气体;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不与二氧化碳反应,所以可用浓硫酸来干燥二氧化碳。故选甲;
(3)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实验一,观察到的现象是:瓶子变瘪,且比装水的更瘪;
(4)实验二中,碳酸钠和氯化反应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实验中不宜将BaCl2溶液换成CaCl2溶液的原因是:因为如果氢氧化钠溶液有剩余,与氯化钙也会形成的微溶于水的氢氧化钙,也会有白色沉淀
(5)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氯化钠。实验三:小华取实验一所得溶液X少许,向其中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振荡,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入1滴酚酞试液,发现溶液呈红色,证明溶液X中有NaOH剩余;实验中,小华没有直接向少量溶液X中滴入酚酞试液,理由是: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也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
(6)实验四,图2中DE段温度变化的原因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放热;
(7)实验从CO2减少、NaOH减少,Na2CO3生成等物质的变化,以及能量转化等视角多维度探究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对于现象不明显的化学反应,可以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数据测定,实现反应过程的“可视化”。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A、B、C为三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
(1)当温度t为__________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关系是B>C>A。
(2)t1℃时,将30gA、B、C三种物质分别投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为饱和溶液的是____。
(3)将t2℃时,等质量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的质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是________。
(4)t1℃时,欲用50gA的饱和溶液配制10%的A溶液,需要加水________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和环境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1)①燃气安全是家庭生活中的头等大事。为了防止燃气泄漏,常在燃气中加入少量有特殊气味的乙硫醇(C2H5SH)。一旦燃气泄漏即可闻到气味,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家用热水器常用的燃气是天然气,写出天然气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2)开发新能源以缓解能源缺乏和环境污染问题,正开发和利用的新能源有___(写一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
(1)下图所示的3个实验,A中水发生了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B中试管2内得到的气体为_____;C中净化水的方法是_____和吸附。日常生活中若要降低饮用水的硬度常用_____的方法。
(2)北京市为严重缺水城市,下列做法中,可能会造成水污染的是(______)。
A 生活污水经集中处理后排放
B 禁止用含磷洗涤剂
C 在水库周边兴建造纸厂
D 实施对农药和化肥使用监控
(3)“84 消毒液”可用于灾区防疫。制备其主要成分次氯酸钠(NaClO)的化学方程式为;,则X的化学式为_____。
(4)次氯酸(HCIO)是传统的自来水消毒剂。次氯酸不稳定,见光容易分解,已知次氯酸完全分解后生成盐酸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已知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1)在阴影区域部分,处于不饱和状态的是__________(选填“A、B盐酸反应生成、C”)。
(2)若饱和A溶液中含有少量的C,提纯A的方法为______结晶,过滤。
(3)P点表示的含义为_________。
(4)在t1℃下,B、C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_______。
(5)向试管中滴入2mL水后,若X中有固体析出,则X为______(选填“A、B、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人类最宝贵的资源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实验室通常用如图装置来电解水,该装置中,A试管的电极与直流电源的______极相连;当B试管中产生的气体体积为10mL时,A试管中产生的气体体积约为__________mL。
(2)电解水时,常在水中加入少量的硫酸或氢氧化钠,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实验能证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是_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 水的净化
B 水的汽化
C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
D 水的电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生成物丙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B.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发生了变化D.反应前后氮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按图示装置验证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实验步骤]
Ⅰ.关闭K1、K2,将注射器内的液体注入装置A中的锥形瓶内;
Ⅱ.打开K1,观察到装置C中部分红色溶液沿导管倒吸入装置A中,片刻后回流停止;
Ⅲ.打开K2,观察到装置B中溶液倒吸入装置A、C中,液面稳定后观察到装置A中溶液仍为红色,装置C中溶液变为无色。
同学们对相关问题分组展开如下探究:
探究环节 | 甲组的探究 | 乙组的探究 |
[提出问题] | 装置A中使酚酞变为红色的物质是什么? | 装置C中溶液为什么变成无色? |
[作出猜想] | 猜想一: Na2CO3; 猜想二: Na2CO3和NaOH | 猜想一:实验过程中酚酞变质了; 猜想二:溶液中的NaOH反应完了。 |
[实验验证] | ①小鹏取少量装置A中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过量BaCl2溶液,若观察到_____,则证明猜想二成立; ②小丽认为用溶液也可证明猜想二成立,小鹏认为小丽的方案不合理,理由是_____。 | ①取少量装置C中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NaOH溶液,溶液又变为红色,证明猜想一不成立; ②用pH试纸测定装置C 中溶液的酸|碱度,若pH_____, 则证明猜想二成立。 |
[反思交流]
(1)甲、乙两组同学的实验证明了NaOH能与稀盐酸、CO2发生反应,装置A中溶液里一定还存在NaCl;
(2)[实验步骤] II 中的现象_____(选填“能”或“不能”)证明NaOH与CO2发生了反应。
[拓展迁移]
综上所述,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要证明反应确实发生,可通过检验_____的方法实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班同学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先用弹簧夹夹住乳胶管,点燃红磷伸入瓶中并塞上瓶塞,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集气瓶内水面变化情况。实验完毕,甲同学的集气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小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乙同学的集气瓶内水面上升明显显大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下列对这两种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①甲同学可能使用的红磷量不足,瓶内氧气没有消耗完
②甲同学可能未塞紧瓶塞,红磷熄灭冷却时外界空气进入瓶内
③乙同学可能没夹紧弹簧夹,红磷燃烧时瓶内空气受热从导管逸出
④乙同学可能插入燃烧匙太慢,塞紧瓶塞之前,瓶内空气受热逸出
A. ①②③④B. 只有②④C. 只有①②③D. 只有①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