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小红同学探究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反应中的作用,她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

①经过对比实验得知二氧化锰会加大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②将反应后的混合物过滤、烘干、称量,发现二氧化锰的质量没有改变;

③若要证明二氧化锰在实验中起催化作用后性质没有改变,则应做的实验是________

(2)为保证长时间潜航,在潜水艇里要配备氧气再生装置.现有以下几种制氧气的方法:①利用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②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③在常温下,利用过氧化钠固体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的原理制氧气.在上述方法中,你认为最合适在潜水艇里制氧气的方法是哪一种?该方法与其他两种方法相比,其优点是什么?

答案:略
解析:

(1)将分离得到的二氧化锰再次放入过氧化氢溶液中,看是否仍具有催化作用,以此证明二氧化锰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

(3)③ 携带方便,反应条件简单,能将入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吸收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某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以某工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红色铁泥”为研究对象,探究红色物质的成分,请你参与他们的活动.[小组讨论]同学们对“铁泥”中所含红色物质作了如下猜想:甲同学:红色物质是铜; 乙同学:红色物质是氧化铁;
丙同学:红色物质是氢氧化铁;丁同学:红色物质是氧化铁和氢氧化铁
[资料在线]①该厂“红色铁泥”主要是生产过程中使用铁触媒(一种催化剂)后的废弃物,
除红色物质外,还含有通常不与酸、碱、氧气反应及受热不发生分解的物质;
②氢氧化铁受热时,会分解产生氧化铁和水.
[实验验证]为验证上述四位同学的猜想,小明、小红两位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小明取一定量“红色铁泥”样品,加入稀硫酸,观察到有黄色溶液产生,于是得出“乙同学的猜想成立”的结论;
小红同学按下列顺序进行实验:先取适量已晒干的“红色铁泥”,称量其质量为m1g;
再将“红色铁泥”置于坩埚中充分加热并在干燥器中冷却后,称量其质量为m2g.
[问题讨论]请回答下列问题:(1)其他同学一致认为,小明同学得出的“乙同学的猜想成立”的结论不合理,理由是
 

(2)针对小红同学的实验操作及测定的两个数据,进行分析:
①若甲同学的猜想成立,则实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若m1=m2,则
 
(填“甲”、“乙”或“丙”)同学的猜想成立;
[拓展应用]
应用之一:若“红色铁泥”中“红色物质是氢氧化铁”,可应用下列实验方案回收“红色铁泥”
中的铁元素制得“铁红”(化学式为Fe2O3,是红色油漆的重要原料):
精英家教网
(1)上述过程中发生了三个反应,写出其中的一个化学方程式:
 

(2)a、b是同一实验操作,该操作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
 

(3)若通过上述途径获得的“铁红”的纯度(Fe2O3的质量分数)不高,试分析可能的原因
 

 
(说出一点即可).
应用之二:为了测定用以上方法制得的“铁红”的纯度,同学们又进行了下列实验探究.请你参与过程分析与交流.
查阅资料:草酸(乙二酸H2C2O4)在浓H2SO4
精英家教网
存在下发生下列反应:
H2C2O4
 浓H2SO4 
.
CO↑+CO2↑+H2O
实验准备:按如图安装好实验装置:
实验数据:取10g“铁红”样品进行实验,
所得实验数据有右表所示甲、乙两组:

甲组数据 乙组数据
玻璃管连同样品的质量 E装置连同样品的质量
实验前 实验后 实验前 实验后
60g 57.6g 100g 107g
分析讨论:
(1)同学们拟用纯净的CO还原“铁红”,所设计的实验装置中B、C盛放的试剂的作用
依次是
 
 

(2)从环保角度看,请你提出改进该实验装置的建议
 


(3)从实验安全和实验操作程序看,首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实验开始先加热
 
(填“A”或“D”)处,实验结束时,应
 
(填“先”或“后”)停止D处的加热;
(4)同学们认为,若用乙组数据进行计算“铁红”的纯度,则实验测定结果却偏大,分析造成偏大的原因可能是
 

(5)请依据甲组数据,计算该“铁红”样品的纯度.(写出计算的过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013?江门模拟)在一次实验中,老师将一定量的稀盐酸加入到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小烧杯中,未看到明显现象.请你参与学习并帮助填写空格.
【提出问题】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假设猜想】
经分析,大家一致认为,反应后的溶液中一定含有的一种溶质是X.
甲组同学的猜想如下:
猜想一:只有X;          
猜想二:有X和HC1;
猜想三:有X和NaOH;    
猜想四:有X、HC1祁NaOH.
X的化学式是
NaCl
NaCl
;乙组同学认为猜想
是不合理的,理由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HCl+NaOH═NaCl+H2O
HCl+NaOH═NaCl+H2O

【实验探究】
(1)小红同学取烧杯中的溶液少量于试管中,滴加几滴CuSO4溶液,无明显变化,说明猜想
不成立.
(2)小君同学取烧杯中的溶液少量于试管中,滴加几摘酚酞溶液,无明显变化,认为猜想一成立.甲组同学认为小君同学的判断不科学,理由是
酚酞溶液遇酸性和中性溶液均不变色(合理即可)
酚酞溶液遇酸性和中性溶液均不变色(合理即可)

(3)小兰同学取烧杯中的溶液少量于试管中,滴加几摘碳酸钠溶液,观察到有气泡产生,由此断定猜想二成立.该实验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Na2CO3+2HCl═2NaCl+H2O+CO2
Na2CO3+2HCl═2NaCl+H2O+CO2

【实验拓展】
请你用与(1)至(3)不同类别的试剂,设计另一种方案验证猜想二成立.
实验操作:
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镁条(或Zn、Fe等)
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镁条(或Zn、Fe等)
;现象:
有气泡产生(合理方案均可)
有气泡产生(合理方案均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010?益阳)在一次化学课上,老师将几滴酚酞试液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溶液奇迹般地变红色.
【提出问题】在NaOH溶液中究竟哪种粒子使酚酞试液变红呢?
【查阅资料】NaOH溶液中存在粒子有:H2O、Na+、OH-
【小凯猜想】①使酚酞试液变红色的是H2O;②使酚酞试液变红色的是Na+;③使酚酞试液变红色的是OH-
【实验探究1】制三朵用酚酞试液染成无色的干燥纸花,按如图实验进行操作.
仔细观察上述实验,请回答:
(1)实验(Ⅰ)、(Ⅱ)证实
H2O、Na+均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或猜想①②不成立)
H2O、Na+均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或猜想①②不成立)

(2)猜想
成立(填序号).
【思考】做完探究实验后,小凯同学欣喜异常,马上联想到氨气和氨水是否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呢?
【查阅资料】实验室常采用加热固体氢氧化钙和氯化铵的混合物来制取氨气;氨气极易溶于水,常温下,1体积水能吸收700体积的氨气,密度比空气小.
【实验探究2】制取氨气

(1)请你从以上装置中选择适合制取氨气的发生装置
A
A
(填字母);收集装置
C
C
(填字母);
(2)小凯同学又制两朵用酚酞试液染成无色的干燥纸花,按如图进行实验探究.

观察发现:(一)中纸花不变色,(二)中纸花变红,请回答下列问题:
(3)通过(一)、(二)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氨气溶于水生成了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的碱--氨水
氨气溶于水生成了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的碱--氨水

【实验探究3】小凯同学探究欲望持续上升,于是设计了以下装置:用甲、乙两套装置进行如下实验:胶头滴管吸取某种液体,平底烧瓶中充入(或放入)另一种物质,挤压胶头滴管,一段时间后两装置中气球明显胀大.
(1)你认为甲装置中滴管和烧瓶所取的试剂是
稀盐酸和铁
稀盐酸和铁
;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Fe+2HCl═FeCl2+H2
Fe+2HCl═FeCl2+H2

(2)若乙胶头滴管中吸入的是水,则乙烧瓶中应充入的气体是
氨气(或NH3
氨气(或NH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某化学探究小组的同学在学习《溶液》这一单元时,进行了一系列探究活动并进行相关归纳,请你作为其中一员,参与他们的探究.
【活动一】小红对“物质溶于水是否都能形成溶液?”进行探究.选取如下生活用品.
物品有:①粗盐;②植物油;③蒸馏水;④冰块;⑤蔗糖;⑥浓硫酸;⑦二氧化锰;⑧KMnO4仪器任选.
(1)通过该探究活动,小红得出结论:有的物质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如上述物质中
 
放入水中就能形成溶液(填“序号”)
(2)为了安全起见,小红同学进行浓硫酸和蒸馏水混合的操作是
 

【活动二】小明以“物质溶于水后液体的温度是否改变?”为课题进行探究,其用品和操作示意图如表:
实验目的 探究下列物质溶解前后液体温度变化情况
实验用品 药匙、烧杯、玻璃棒、温度计、水、氢氧化钠、氯化钠、硝酸铵
操作过程 精英家教网
(1)图示③中的操作存在一处错误,应改正为
 

(2)经老师指出原因后,小明同学又重新做了三次食盐,三次实验得出相同的结果,该结论为
 

【活动三】小聪同学为了探究某一实验目的,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
粗盐溶解→粗盐水过滤→滤液蒸发→计算→称量(氯化钠:2.5g,水:47.5g)→溶解
(1)“滤液蒸发”操作中用到的仪器有
 

(2)小聪同学的探究目的是
 

【活动四】小伟对“物质的溶解性受哪些因素影响?”这一课题进行探究.
(1)小伟从日常的事实:①食盐易溶于水,难溶于植物油;②硝酸钾易溶于水,碳酸钙难溶于水.分析得出:物质溶解性有
 
 
决定.
(2)还有哪些因素对物质溶解性有影响?小伟对此假设是:温度越高,物质溶解性越强.小伟决定用对比实验法来验证,该方案中应控制的条件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