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李兵同学编写的化学小报中有如下标题,其中某标题下文章中的主角是一氧化碳,该标题可能是( )
A.PM2.5与雾霾天气
B.新装修房屋内空气中的杀手
C.形成酸雨的罪魁祸首
D.燃气热水器安装在居室内的危险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人体缺乏维生素C(简写Vc)就会患坏血病。下图为某品牌维生素C片说明书的一部分。
根据信息进行回答:
VC分子中碳、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 (15) ;VC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6) ;17.6克VC的物质的量是 (17) mol,含有 (18) 个VC分子。按标签说明书服用,则每天摄入Vc (19) m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有关分子和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原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粒子
②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③一切原子都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
④在化学反应中,分子的种类不改变
⑤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⑥离子得失电子后可成为原子
A.只有① B.①和③ C.①③④ D.①③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8分)生活中常遇见铜制品生锈的情况。活动课上,同学们设计实验对铜锈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一:验证铜锈的组成
【查阅资料】
① 铜锈为绿色,其主要成分是Cu2(OH)2CO3。
② 白色的硫酸铜粉末遇水能变为蓝色。
③ 碳不与稀硫酸反应。
④ 氧化铜为黑色固体,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溶液。
【进行实验1】
同学们设计了下图所示装置并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① 按上图组装仪器,装入药品。 ② 加热铜锈,直至不再有气体产生,停止加热。 | 绿色固体变为黑色;硫酸铜粉末变为蓝色;烧杯中液体变浑浊。 | 加热铜锈生成的物质有_____;铜锈由_____元素组成;烧杯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
③ 冷却后,向试管中固体加入适量稀硫酸,稍加热。 | 黑色固体溶解,溶液变为蓝色。 |
探究活动二:探究铜生锈的条件
【进行实验2】
同学们进行了下面的4个实验,每天观察一次现象,一段时间后,发现只有实验4中的铜丝生锈了,且与水接触的部分生锈更明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6分)为测定某生铁样品中铁的含量,现将5.8 g生铁样品置于烧杯中,加入一定质量的稀硫酸。所加稀硫酸与生成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右图所示。
(1)据报道,每年因锈蚀而损失的钢铁相当于年产量的20%一40%,铁制品锈蚀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该生铁样品中杂质不与稀硫酸反应,计算该样品中铁的含量(精确到0.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红磷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并产生大量的白雾
B.某同学在做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过程中,观察到试管中红棕色粉末逐渐变黑
C.打开浓盐酸的试剂瓶盖,一会儿瓶口会产生白烟
D.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红色固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8分)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学习氧气的制法后进行一系列探究活动。
探究1.
利用如图实验装置制取氧气。
(1)写出用A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探究2.
(2)小组对过氧化氢分解时影响反应速率的部分因素作出探究,并测得相关实验数据。如表:
从实验③和④对比可知,化学反应速率与________有关。通过实验________与实验________(填实验序号)对比可知,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物的浓度有关。若用一定量15%的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为了减小反应速率,加适量水稀释,产生氧气的总质量________。(选填“减小”或“不变”或“增大”)。
探究3.
小组中小童同学取15%的H2O2溶液5mL于试管中,加热后,观察到溶液中产生较多气泡,他直接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木条却没有复燃,直至溶液沸腾,也未见木条复燃。小组一起反复实验讨论并通过查找资料找到了木条不能复燃的原因。
(3)有关小童在实验中带火星的木条没有复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________。
A.实验所用的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太小。
B.加热过氧化氢能分解,但反应速率较慢,试管中氧气含量较少。
C.加热过氧化氢溶液的同时,溶液中的水蒸气随氧气一起逸出,环境湿度较大,木条不能复燃。
D.小童采用排水法去收集产生的气体,再用带火星木条检验,木条能复燃。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