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题目】(6分)化学工业对农业最大的贡献之一是化肥的工业化生产,它解决了世界粮食的供给问题。

(1)过度使用化肥常会造成土壤酸化而板结,一般可向土壤中加入适当的 (填写化学式)改良土壤

(2)常用的化肥有:①碳酸氢铵 ②硫酸钾 ③磷矿粉 ④硫酸铵 ⑤尿素 ⑥硝酸铵 ⑦硝酸钾。其中属于有机氮肥的是: (填写编号),其中既属于铵态氮肥又属于硝态氮肥的是: (填写编号),施肥时要避免铵态氮肥与熟石灰、草木灰等 (选填:“酸性”“中性”“碱性”)物质混用,否则会降低肥效。

(3)检验铵态氮肥的一般方法是将其与碱混合加热,产生的刺激性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试写出硝酸铵与氢氧化钠混合共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答案】(1)Ca(OH)2 (2) 碱性 (3)NaOH+NH4NO3NaNO3+NH3↑+H2O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中和反应的原理,过度使用化肥常会造成土壤酸化而板结,一般可向土壤中加入适当的熟石灰改良土壤,化学式为:Ca(OH)2

(2)有机物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故属于有机氮肥的是尿素(化学式CO(NH2)2),故选⑤;其中既属于铵态氮肥又属于硝态氮肥的是硝酸铵(化学式为NH4NO3),故选⑥;施肥时要避免铵态氮肥与熟石灰、草木灰等碱性物质混用,因为两者会相互反应产生氨气,会降低肥效

(3)硝酸铵与氢氧化钠混合共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NaOH+NH4NO3==NaNO3+NH3↑+H2O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过程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 蜡烛燃烧 B. 酒精挥发 C. 食物腐败 D. 动物呼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现有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无固体存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三种物质溶解度大小依次为:乙>丙>甲

B.将温度由t2℃降到t1℃时,析出甲的质量比乙多

C.若甲中含有少量杂质乙,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进行提纯

D.将温度由t2降到t1,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乙>丙=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各组物质分别加入足量的水中,能得到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AFeCl3NaOHNaCl BNa2SO4HClBaCl2

CCuSO4KCl HCl DNa2CO3NaClNa2SO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甲、乙、丙三位同学为一家化工厂的污水设计排污方案,请你就他们的探究过程回答有关问题.

Ⅰ.首先用pH试纸检测污水的酸碱性.三位同学分别进行如下实验:

甲:取pH试纸于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行,测得pH<7;

乙:取pH试纸于玻璃片上,先用蒸馏水湿润,再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测得pH<7;

丙:取pH试纸直接浸入待测液中,测得pH<7.

(1)以上三位同学中操作规范的是 ,污水显

Ⅱ.利用中和反应原理测定污水中污染物(设为盐酸)的质量分数.

甲、乙两同学设计的方案如图甲、乙所示:

(2)甲同学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酚酞变红色,于是得出“两种物质已恰好中和”的结论.你认为他的结论是否正确?

理由是

(3)乙同学当观察到 现象时即恰好完全反应,若此时消耗NaOH溶液2g,则污水中HCl的质量分数为

(4)实验过程中,NaOH溶液必须用胶头滴管逐滴加入,且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目的是

(5)除去污水中的盐酸,你建议选用的原料是

A.NaOH B.Ca(OH)2 C.CuO D.Fe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成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以下成语中的描述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滴水成冰 B.木已成舟 C.聚沙成塔 D.百炼成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混合物中可能只含一种元素

B.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

C.某物质不是化合物就是单质

D.某物质含有氧元素,它一定是氧化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甲、乙、丙三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20℃时,溶解度:甲>乙>丙

B.50℃时,在100g水中放入33.3g乙,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3.3%

C.若要从甲溶液(含少量乙)中提取甲,最好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

D.50℃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甲>乙>丙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