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2013?泰安)小明为探究金属与盐的反应,将一定质量的某种金属M的粉末放入AgNO3与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发现,溶液呈现无色,溶液底部有少量固体粉末;过滤后在滤渣和滤液中分别加入适量稀盐酸,滤渣中有无色气体产生,滤液中无沉淀产生.结合实际现象判断,小明得出的以下结论错误的是(  )
分析:将一定质量的某种金属M的粉末放入AgNO3与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发现,溶液呈现无色,说明加入的M金属活动性顺序比铜、银强,反应时M会首先置换硝酸银中的银,待硝酸银完全反应后继续与硝酸铜发生反应;过滤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滤渣金属中含有M,因为铜、银排在顺序表中氢之后,与盐酸不反应,说明加入的M过量,铁与AgNO3与Cu(NO32反应生成硝酸亚铁溶液显浅绿色.
解答:解:根据题意:将一定质量的某种金属M的粉末放入AgNO3与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发现,溶液呈现无色,说明加入的M金属活动性顺序比铜、银强,反应时M会首先置换硝酸银中的银,待硝酸银完全反应后继续与硝酸铜发生反应;过滤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滤渣金属中含有M,因为铜、银排在顺序表中氢之后,与盐酸不反应,说明加入的M过量,铁与AgNO3与Cu(NO32反应生成硝酸亚铁溶液显浅绿色;
A、AgNO3与盐酸可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滤液中无沉淀产生,说明滤液中一定没有银离子,正确;
B、铜、银排在顺序表中氢之后,与盐酸不反应,过滤后在滤渣加入适量稀盐酸,滤渣中有无色气体产生,说明一定含有M,正确;
C、通过上述分析可知:M过量,则Cu(NO32完全反应,滤渣中一定含有单质铜,正确;
D、铁与AgNO3与Cu(NO32反应生成硝酸亚铁溶液显浅绿色,而充分反应后发现,溶液呈现无色,故M不可能是铁,故错误;
故选D.
点评: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氢前金属可与盐酸反应,前面的金属才能把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铁在置换反应中生成亚铁盐,溶液显浅绿色.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2013?泰安)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徑.请根据下列实验图示回答相关问题:

(1)A实验中,烧杯③的作用是
对照
对照

(2)B实验中,硬质玻璃管中的现象是
红色粉末变为黑色
红色粉末变为黑色
;装置末端酒精灯的作用是
点燃尾气中剩余的一氧化碳,防止污染空气
点燃尾气中剩余的一氧化碳,防止污染空气

(3)C实验中,若要除去粗盐中难溶性的杂质,其正确操作步骤为
①④⑤
①④⑤
(填序号),步骤⑤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防止液体局部过热导致液滴飞溅
防止液体局部过热导致液滴飞溅
;若按照②③①的步骤配制50gl6%的氯化钠溶液,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偏小
偏小
(填“偏小”或“偏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013?泰安)今年,广州“镉大米”事件再次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环境污染问题的思考.小明同学查阅了镉的相关信息:①镉元素位于第五周期ⅡB族.②镉是银白色有光泽的金属,熔点320.9℃,沸点765℃,密度8.64g/cm3,有韧性和延展性;镉在潮湿空气中缓慢氧化并失去金属光泽;镉可溶于酸,但不溶于碱.③镉对人体十分有害,摄入过量镉污染的食品和水,会引起肺和肾脏疾病.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中的相关信息,下列对镉元素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D
D

A.镉属于金属元素     B.一个镉原子中有48个质子
C.镉原子示意图中X=18  D.镉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12.4g
(2)归纳镉单质的化学性质
镉在潮湿空气中缓慢氧化,镉可溶于酸,但不溶于碱,有毒
镉在潮湿空气中缓慢氧化,镉可溶于酸,但不溶于碱,有毒

(3)“镉大米”主要出现在河水、土壤遭到镉污染的地区,消除“镉大米”需要从源头治理.目前河水治理的方法是:把适量Na2CO3投入被Cd2+污染的河水中,形成CdCO3沉淀,以降低河水中Cd2+的浓度.
①若某河段主要含有氯化镉,与碳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dCl2+Na2CO3=2NaCl+CdCO3
CdCl2+Na2CO3=2NaCl+CdCO3

②25℃时,CdCO3的溶解度为2.8×10-6g,则1L河水中含Cd2+的质量为
0.018
0.018
mg(河水密度为1.0g/cm3,计算结果精确到0.001mg).国家要求水中Cd2+的含量的标准≤0.005mg/L,用Na2CO3处理的河水
(填“是”或“否”)达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013?泰安)小亮同学想通过实验探究某企业采用的氨碱法制的纯碱样品的成分及含量.
提出问题:该纯碱样品中含有哪些物质?
猜想与假设:通过分析,小亮做出如下假设:
(1)只含有Na2CO3
(2)含有Na2CO3和NaHCO3
查阅资料:
NaHCO3 Na2CO3
加入稀盐酸 现象Ⅰ 产生气泡
加入饱和石灰水 溶液变浑浊 现象Ⅱ
加入CaCl2溶液 无明显现象 溶液变浑浊
加热溶液至沸腾,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澄清石灰水无明显变化
(1)表中的现象Ⅰ为
产生气泡
产生气泡

(2)现象Ⅱ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Ca(OH)2═CaCO3↓+2NaOH
Na2CO3+Ca(OH)2═CaCO3↓+2NaOH

实验探究:为了确定纯碱样品的成分,小亮设计如下实验方案,请你一起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①取少量样品溶于水,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
有白色沉淀产生
有白色沉淀产生
该反应的方程式:
Na2CO3+CaCl2═CaCO3↓+2NaCl
Na2CO3+CaCl2═CaCO3↓+2NaCl
②将上述反应后的混合液过滤,取滤液
滴加稀盐酸
滴加稀盐酸
有气泡冒出
有气泡冒出
证明猜想②成立.
实验反思:
实验步骤①中,氯化钙溶液过量的目的是
将碳酸钠全部除去
将碳酸钠全部除去

提出问题2:如何测量该纯碱样品中各物质的含量?
(1)为测量该纯碱样品各成分的含量,小亮设计了:图(1)装置,通过称量B装置得到质量变化来确定样品中各成分的含量.该装置气密性良好,稀硫酸与样品、进入装置B的CO2与NaOH均完全反应,操作无误,但多次实验发现,测定结果有偏差.造成偏差的原因有①
反应前装置A中含有空气,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被吸收而使测量结果不准确
反应前装置A中含有空气,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被吸收而使测量结果不准确

反应后生成的二氧化碳不能全部被吸收,也会使测量结果不准确
反应后生成的二氧化碳不能全部被吸收,也会使测量结果不准确

(2)小亮在老师的指导下重新设计了如图(2)的实验装置.该实验有以下操作步骤:
①检查装置气密性,将w g 干燥的样品放入锥形瓶中;
②称量盛有氢氧化钠浓溶液的B瓶质量;
③打开活塞b,从导管a处缓缓鼓入一定量的空气,关闭活塞b;
④向锥形瓶中逐滴加入稀硫酸至不再产生气泡
⑤再次称量盛有氢氧化钠浓溶液的B瓶质量;
⑥打开活塞b,从导管a处缓缓鼓入一定量的空气;
⑦根据B瓶增加的质量,计算样品中各成分的含量.
该实验的正确步骤是
①③②④⑥⑤⑦
①③②④⑥⑤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2013?泰安)小明在协助老师清理实验室时,发现有一瓶碳酸钠和氯化钠组成的混合液.他想测定该溶液中碳酸钠和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此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1:取该混合液50g,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当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为20g、40g、60g 时,生成气体的质量见下表(气体的溶解度忽略不计).
实验2:另取该溶液50g,加入一定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后,测得溶液的pH=7,然后再加入硝酸银溶液,测得实验数据见右图.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稀盐酸的质量/g 20 40 60
生成气体的质量/g 2.2 m 5.5
试分析计算:
(1)实验1中,第二组数据m为
4.4
4.4
 g.
(2)混合液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混合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计算结果精确至0.1%)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