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题目】探究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实验中反应物与催化剂的最佳质量比。实验中采用如图实验装置,取20g氯酸钾,分成10等份,每份2g,分别装入10支试管中。在10支试管中分别加入不同质量的二氧化锰,分别测量二氧化锰与氯酸钾在不同质量比时,生成200mL氧气所消耗的时间。实验记录的数据如下:

实验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二氧化锰质量(g

0.1

0.2

0.33

0.4

0.5

0.66

1

1.3

2

3

二氧化锰与氯酸钾的质量比

1:20

1:10

1:6

1:5

1:4

1:3

1:2

2:3

1:1

3:2

生成200mL氧气时间(秒)

235

186

162

147

133

117

143

160

211

244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收集一定体积的氧气采用的实验方法利用了氧气_____的性质。收集气体前集气瓶内未装满水,对实验结果_____(填没有)影响。

2)分析上述数据,你认为利用此法制氧气时,二氧化锰与氯酸钾的最佳质量比为_____

3)利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氧气比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制氧气更好。请写出前者的两个优点:①_____;②_____

【答案】不易溶于水 没有 1:3 不需要加热 产物不污染环境

【解析】

1)实验中收集一定体积的氧气采用的实验方法利用了氧气不易溶于水的性质;
收集气体前集气瓶内未装满水,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这是因为有多少体积的氧气进入集气瓶,就有多少体积的水进入量筒中.
故填:不易溶于水;没有.
2)利用此法制氧气时,二氧化锰与氯酸钾的最佳质量比为13时,生成200mL氧气所消耗的时间最短.
故填:13
3)前者的两个优点:不需要加热,产物不污染环境.
故填:不需要加热;产物不污染环境.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得到如下实验事实:

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

A. ①②B. ①④C. ②④D. 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14分)实验室拟用下列装置来制取气体:

1)写出有标号仪器的名称:a

2)利用注射器可以检查装置B的气密性.如图I所示,在锥形瓶内装适量的水,使长颈漏斗末端浸没在液面以下,将活塞缓慢往外拉,若观察到 ,则装置不漏气.

3)实验室用AB装置都可以制取氧气,用A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若要得到较纯净的氧气,选用的收集装置是

4)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CO2,若用C装置(多孔隔板用来放块状固体)代替B装置作为制取的发生装置,优点是 (答出一点即可).

5)已知NO2是一种红棕色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与水反应生成HNO3溶液和NO气体,NO是一种无色气体,NONO2都是大气污染物.

写出NO2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将充满NO2气体的试管倒立于水槽中(如图G),你会观察到 现象.

用图H装置演示分子运动实验,为了缩短演示时间,将盛有NO2的集气瓶最好放在 (填)面,另一瓶是空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偏二甲肼(C2H8N2)与N2O4反应放出的能量能把火箭送入太空,该化学方程式为C2H8N2+2N2O4

2X↑+3N2↑+4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X的化学式为CO B. 偏二甲肼中碳的质量分数为40%

C. N2O4中含有1个氮分子 D. 偏二甲肼由碳原子、氢原子、氮原子构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实验与探究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请以碳及其化合物的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①探究一:木炭与氧化铜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甲同学查阅资料后,建议用超细炭粉与氧化铜粉末混合进行实验,他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②探究二:现有混有少量二氧化碳的一氧化碳气体,乙同学为了检验两种气体的存在,用如下装置进行实验。

I.A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产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II.B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其中氧化铜发生_______(填“氧化”或“还原”)反应。

III.C装置中尾气处理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写出一种)。

③探究三:人们曾用贝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杂质不参加反应且不溶于水)和碳酸钠(俗名:纯碱)为原料制取氢氧化钠,丙同学按下图所示流程进行实验。

(提示:碳酸钠能与氢氧化钙反应,化学方程式为Na2CO3 + Ca(OH)2 → CaCO3↓ + 2NaOH)

I.贝壳高温煅烧时,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___(填“化合”或“分解”)。

II.流程中操作m是_________;将溶液蒸发结晶至___________时停止加热。

III.将固体C配成溶液,其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ABC是三个实验的示意图,根据该图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现象及化学反应原理,进行归纳并回答下列问题:

(1)所发生的三个反应有许多共同特点,分别是(只答三点)

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

(2)三个反应也有某些不同点,请指出其中一个反应与另两个反应的不同点(只写一点)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在元旦晚会上,化学老师表演了“滴水生火”的魔术。他向包有过氧化钠粉末(Na2O2)的脱脂棉上滴了几滴水,脱脂棉就燃烧起来了(见图甲)。同学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什么脱脂棉会燃烧起来呢?

(猜想)根据燃烧条件,脱脂棉是_____。小新认为过氧化钠(Na2O2)与水反应生成了可以支持燃烧的物质;小海又进行了补充:此反应还会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进而满足了燃烧的另一个条件是_____

(实验与探究)设计装置如图乙所示。

1)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控制水滴加的速度,看到试管中有气泡产生,将带火星的木条靠近P出口,看到木条复燃,推测此气体是_____

2)实验中还观察到,烧杯中的导气管口有大量气泡冒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由此证明上述猜想是正确的。

(拓展与交流)

1)完成了以上实验,同学们又进一步探究过氧化钠(Na2O2)与水反应后生成的另一种物质是什么?小新认为是NaOH,小海认为是 Na2CO3,小华认为是NaOHNa2CO3的混合物。大家经过讨论认为小新的猜想是正确的,不可能生成碳酸钠,判断依据是_____

2)为进一步证实小新的判断,小华取少量乙图试管中的液体,向其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_____,证明小新猜想正确。小华又向上述滴加了酚酞溶液的液体里逐滴滴加稀盐酸,同时用玻璃棒搅拌,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_____。实验进一步证明生成的是氢氧化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同学们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时,做了稀盐酸、稀硫酸分别与锌、铜反应的实验,实验结束后,对酸的性质很感兴趣,于是又继续研究稀硝酸()的性质,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结论与分析

1)用玻璃棒蘸取稀硝酸滴到pH试纸上,与________比较,读出pH

pH试纸变红色

pH1,稀硝酸显________

2)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酚碱溶液,再逐滴加入稀硝酸,振荡。

溶液的颜色变化情况是_______

稀硝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了中和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3)再分别在盛有少量锌粉、铜粉的试管中加入2mL的稀硝酸,观察实验现象。

在两支试管的溶液中均冒出气泡,产生无色气体A,在试管口气体A变成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B

锌、铜都能与稀硝酸反应,产生气体A

(提出疑问):无色气体A是什么?

(查阅资料)含氮元素的某些气态物质的物理性质:

颜色

无色

无色

无色

红棕色

溶解性

极易溶于水

难溶于水

可溶于水或硝酸

(交流与拓展)通过分析资料,大家一致认同了红棕色气体B,但对无色气体A及其变化的原因有不同的看法。

①小南同学认为A不可能是,他的理由是________

②小宁同学认为A,却遭到大家的一致反对,原因是________

(实验结论)经讨论,最终一致认为A在试管口遇氧气生成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对下列实验指定容器中的水,其解释没有体现水的主要作用的是( )

硫在氧气中燃烧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解释

集气瓶中的水:

吸收放出的热量

集气瓶中的水:

更快地吸收白烟

量筒中的水:

通过水体积的变化得出氧气体积

集气瓶中的水:

冷却溅落融熔物,防止集气瓶炸裂

A

B

C

D

A. AB. BC. CD.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