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题目】学习了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有催化作用的知识后。某同学想:氧化铜能否起到类似二氧化锰的催化剂作用呢?于是进行了如下探究。

(猜想)Ⅰ.氧化铜不是催化剂、也不参与反应,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Ⅱ.氧化铜参与反应产生氧气,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

Ⅲ.氧化铜是反应的催化剂,反应前后__________不变。

(实验)用天平称量0.2g氧化铜,取5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进行如下实验:

(1)填写下表:

步骤③现象

步骤⑥结果

步骤⑦现象

结论

_____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所得固体

_____g

溶液中有气泡放出,

_____

猜想Ⅰ、Ⅱ不成立

猜想Ⅲ成立

(2)步骤①的目的是_____

(3)过氧化氢能被氧化铜催化分解放出氧气的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

【答案】质量;化学性质不变;溶液中有气泡放出0.2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与步骤③作对比,检验加入加氧化铜前后双氧水分解速率有没有变化;过氧化氢水+氧气

【解析】

Ⅲ、根据催化剂的定义回答;【实验】(1)根据氧化铜对过氧化氢的分解有催化作用回答③现象;根据催化剂的定义和特点回答⑥结果;根据催化剂的定义和特点回答⑦现象;(2)根据对比实验的探究方法回答;(3)根据过氧化氢在氧化铜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进行分析。

Ⅲ.催化剂的特点是“一变,两不变”,即反应速率变,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实验】(1)氧化铜对过氧化氢的分解有催化作用,能加快其分解速率生成氧气的速率,故步骤③中的现象是有气泡产生,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催化剂的特点是“一变,两不变”,反应前后其质量不变,所以步骤⑥中称量的氧化铜的质量仍为0.2g;催化剂的特点是“一变,两不变”,其中反应速率改变,这里是加快,反应后化学性质不变,故氧化铜依然起到催化作用,所以⑦的现象是溶液中有气泡放出,带火星的木条复燃;(2)为了看氧化铜是否能改变反应的速率,要通过加入氧化铜与不加氧化铜的现象进行对比,才能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3)过氧化氢在氧化铜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文字表达式为:过氧化氢+氧气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用化学用语填空:

(1)2个氢原子_____

(2)2个亚铁离子_____

(3)标注高锰酸钾中锰元素的化合价_____

(4)已知次氯酸钠的化学式为NaClO,试写出次氯酸钙的化学式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探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过程,测得烧杯中溶液的pH随滴加液体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中b点所示溶液中,溶质是NaCl

B. 向图中c点所示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

C. 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到盛有稀盐酸的烧杯中

D. a点到b点的pH变化过程证明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图中A、B、C、D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D粒子共表示_____种元素。

(2)A、B、C、D中的阳离子与阴离子所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

(3)晶体硅是制造半导体芯片的原料,如图是硅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图中 x的值是_____

(4)硅元素的化学性质与A、B、C、D中_____(填字母序号)对应的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题文)如图所示的装置使用实验室中常见仪器组装而成,该装置在实验室中有多种用途。关于该装置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该装置在实验室中可以用来制取氧气

B. 该装置制取氧气时,二氧化锰由分液漏斗中加入

C. 该装置在实验室中可以用来将一个仪器中的气体“捕捉”到另一仪器中

D. 该装置优点控制反应速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饮水与健康息息相关,营养专家提出以下建议: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打开汽水等碳酸饮料瓶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这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_____________.

(2)大部分碳酸饮料都含有柠檬酸和磷酸,过量摄入会影响某元素的吸收,儿童缺少该元素可能导致佝偻病,该元素为______

(3)生理盐水是溶质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溶液,欲配制1000g生理盐水,实验步骤为:计算、________、量取、溶解;在量取水这一步骤中,若俯视读数,所配制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填偏大、偏小,不变)

(4)用新鲜水果榨制成的果汁中,含有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主要有水、无机盐、糖类和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1911年卢瑟福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 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时发现(示意图如下):

(1)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

(2)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

(3)有极少部分α粒子被弹了回来。

下列由该实验分析得出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A. 原子核不带电 B. 原子是实心的球体

C. 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 D.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A~F 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其中 C 和 D 的组成元素相同,E 是一种红色粉末。请回答下列问题:

(1)A 的化学式为_____,B 的一种用途是_____

(2)C、D 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_____

(3)实验室常用来检验 C 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D+E→F 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食用纯碱中含有少量的氯化钠,为测定该纯碱中碳酸钠(Na2CO3)的含量,现取该纯碱样品12.5 g,加入150.0 g稀盐酸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测得反应后溶液总质量变成158.1 g。请计算:

(1)反应中产生CO2的质量为_________ 克。

(2)纯碱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