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下图是氢气和氧气发生反应的微观模拟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A图中将相关粒子图形补充完整_____________。
(2)此变化的微观实质是:在点燃条件下,氢分子分解成氢原子,氧分子分解成氧原子,________。
(3)在元素周期表中,某元素比氢元素多2个周期多2个族,与该元素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电子数目为___。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水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右图是电解水实验的示意图。
①电极上的现象是 ;b管内生成的气体是 ;
检验a管内产生气体的方法是 。
②电解水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从示意图中可获得的正确信息是 (填写编号)。
A.水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B.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C.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
D.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没变
E.该化学反应中,生成气体的体积比是2∶1
F.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③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④水体污染的来源主要有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水的排放等,请列举一种预防水体污染的具体做法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四个图像分别与选项中的操作相对应,其中合理的是 ( )
A. 分别向相等质量的锌、铁中加入等质量分数的盐酸
B. 向一定量的盐酸和氯化钙混合溶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
C. 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生石灰
D. 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和硝酸钡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稀硫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取碳酸钾和氯化钾的混合物15g,加入150g水使其完全溶解,再加入100g氯化钙溶液恰好完全反应,过滤,得255g滤液(不考虑实验过程中质量的损失)。计算:
(1)该混合物中碳酸钾的质量分数;
(2)反应后所得滤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0.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有关叙述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所属基本反应类型都正确的是( )
A. 溶洞的形成Ca(HCO3)2 = CaCO3 + H2O+ CO2↑分解反应
B. 酸雨的形成CO2 + H2O = H2CO3 化合反应
C. 碳与灼热氧化铜反应C + 2CuO CO2↑+ 2Cu还原反应
D. 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A1(OH)3+3HC1 =A1C13 +3H2O 复分解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工业采用电解氯化钠溶液制备烧碱。某同学取电解后的溶液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电解后的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猜想假设)(1) NaOH、NaCl (2) NaOH
(实验探究)取电解后的溶液,进行如下实验:
(收集证据)实验1的反应现象为(1)____________,实验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_______。
(实验结论)电解后的溶液中的溶质是(3)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交流)实验中滴加酚酞溶液的作用是(4)____________________。在滴加过量稀硝酸的过程中,下图中①表示的是(5)____________________(填符号),②表示的是(6)____________________(填符号)。
(总结规律)通过探究还可以认识到:上述实验1和实验2的反应都是两种化合物在溶液中以(7)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通过一种(8)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式而发生的复分解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二氧化硫是一种大气污染物,也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对含二氧化硫的工业废气进行的无害化处理是打赢蓝天保卫战和保护绿水青山的重要措施。
(1)向含二氧化硫的工业废气中喷洒石灰浆[Ca(OH)2] 可有效吸收二氧化硫,生成CaS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CaSO3可用于制备石膏。
(2)用主要成分为碳酸钠的工业废液,吸收工业废气中的二氧化硫,可得到Na2SO3,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反应过程中溶液组成变化如图所示 。
①吸收初期(通入入废气体积小于V1),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②不断通入废气,最终产物是_________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所示的四个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水的电解
B. 某温度下,向一定量饱和硝酸钾溶液加入硝酸钾晶体
C. 向一定体积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
D. 木炭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