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小明通过氧气性质的学习,产生了探究物质性质的兴趣,于是查阅资料,了解了有关二氧化碳的知识,请阅读以下材料,和小明一起探究:
空气中含有约0.03%二氧化碳,但由于人类活动(如化石燃料燃烧)影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日益增高,导致温室效应.
目前全球都在提倡“低碳减排”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但我们应该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二氧化碳.
它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原料,在农业上,温室里直接施用二氧化碳作肥料,利用植物根部吸收二氧化碳;固态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升华时可吸收大量热,因而用作制冷剂,用飞机在高空喷撒“干冰”,可以使空气中水蒸气冷凝,形成人工降雨;二氧化碳可用于生产碳酸饮料、啤酒、汽水等;二氧化碳还可以用来灭火,它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又可以覆盖在可燃物的表面,阻碍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但活泼金属可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如点燃的镁条可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和碳;
实验室中常用盐酸溶液跟大理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1)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本文中介绍了一些二氧化碳的应用知识,请写出相应的二氧化碳的性质
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的用途
________“干冰”人工降雨
________二氧化碳用于制作碳酸饮料
________二氧化碳用于灭火
(2)文中提到“二氧化碳可以用来灭火,但活泼金属可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如点燃的镁条可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和碳”,也就是说活泼金属着火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请写出这个反应的化学表达式________.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可以采用________法来收集,检验方法是________.
(4)随着获得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我们要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世界,例如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也正是由于氧气化学性质较活泼,在某种情况下,需要物质与氧气隔绝.请各举一例.有利的一面有________,需要与氧气隔绝的情况是________.(各填一点即可)

解:(1)二氧化碳的固体干冰,可以进行人工降雨,也可以做制冷剂;因为干冰升华时可吸收大量热;二氧化碳可以做化工原料,如制汽水等;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二氧化碳能够灭火;故答案为:干冰升华时可吸收大量热;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
(2)由题目的信息可知:活泼金属着火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镁和二氧化碳生成氧化镁和碳,配平即可;故答案为:不能;2Mg+CO22MgO+C;
(3)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是: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是二氧化碳;故答案为:向上排空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是二氧化碳;
(4)氧气有利的一面有:物质燃烧需要氧气,人和动植物的呼吸需要氧气;需要与氧气隔绝的情况是:包装食品要隔绝氧气等;故答案为:物质燃烧需要氧气;包装食品要隔绝氧气;
分析:二氧化碳的用途有:①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二氧化碳能够灭火;②二氧化碳可以做化工原料,如制汽水等;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③二氧化碳的固体干冰,可以进行人工降雨,也可以做制冷剂;因为干冰升华时可吸收大量热;④二氧化碳促进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因此可以做气体肥料.由题目的信息可知:活泼金属着火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镁和二氧化碳生成氧化镁和碳,配平即可;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是: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是二氧化碳;氧气有利的一面有:物质燃烧需要氧气,人和动植物的呼吸需要氧气;需要与氧气隔绝的情况是:包装食品要隔绝氧气等.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用途,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二氧化碳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在自然界中实现了碳循环.也充分体现了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又反映性质的理念.本考点基础性强,同学们应该认真掌握,综合应用,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实验题中.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通过一阶段的化学学习,我们知道了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方法和相关性质.实验室提供了以下药品和仪器装置.
【药品】
①二氧化锰;②高锰酸钾;③大理石;④过氧化氢溶液;⑤稀盐酸;⑥氯酸钾.
【装置】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小明同学选择的药品是③和⑤,则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CaCO3+2HCl=CaCl2+H2O+CO2
,他应该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B
B
(填序号),收集装置是
C
C
(填序号).
(2)小亮用装置A制取氧气,试管中装入的药品是
(填序号),加热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MnO4
  △  
.
 
K2MnO4+MnO2+O2
2KMnO4
  △  
.
 
K2MnO4+MnO2+O2
.他选择了E作收集装置,如果a与b相连,c端排出的物质主要是
氧气
氧气

(3)小秀用装置F收集了半瓶氧气,然后将红热的木炭伸入该集气瓶中继续做气体性质实验,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发出白光,石灰水变浑浊
发出白光,石灰水变浑浊

(4)通过对O2、CO2气体制取的研究,小丽发现气体制取装置的选择是有规律的.如确定气体发生装置时应考虑的因素是反应物状态和
反应的条件
反应的条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012?曲阜市模拟)(1)实验室常用下列装置研究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制取和性质,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面问题:
①常用装置A来制取氧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H2O2
 MnO2 
.
 
2H2O+O2
2H2O2
 MnO2 
.
 
2H2O+O2

②此发生装置也可以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收集二氧化碳气体不能用C装置的原因是
二氧化碳气体能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二氧化碳气体能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可用D、E装置,若用E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气体,进气口是
A
A

③B图是同学们在探究氧气性质实验中改进的实验装置图,B装置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其作用是
吸收二氧化硫气体
吸收二氧化硫气体

④若用F装置除去氢气中的少量水蒸气和氯化氢气体,进气口是
B
B
.将混合气体先通过足量的浓硫酸再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后,氢气中仍含有的杂质是

(2)实验室有A、B、C、D四瓶无色溶液,分别是稀硫酸(H2SO4)、饱和石灰水[Ca(OH)2]、氢氧化钠溶液(NaOH)、碳酸钠(Na2CO3,)溶液四种物质中的一种.可供使用的实验用品有:pH试纸、稀盐酸、玻璃棒、试管、玻璃管.
Ⅰ.请利用提供的实验用品,鉴别出四种物质,并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样,分别用玻璃棒蘸取四种溶液,滴到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B的溶液的pH<7,其余溶液的pH>7 B是
稀硫酸(或H2SO4
稀硫酸(或H2SO4
溶液
②取三支试管,各取少量的A、C、D溶液,分别滴加稀盐酸 A是碳酸钠溶液
③取两支试管,各取少量的C、D溶液,用玻璃管分别吹入CO2 C是饱和石灰水
Ⅱ.小明认为:不用任何试剂,只要几支试管即可完成鉴别实验.他将四瓶试剂重新编号,并将四种溶液两两混合,部分实验结果记录如下.
两两混合 A+B B+C C+D A+D
实验现象 / /
则小明可以得到的结果为:A是
饱和石灰水[或Ca(OH)2]
饱和石灰水[或Ca(OH)2]
,D是
氢氧化钠(或NaOH)
氢氧化钠(或Na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做Al和CuSO4溶液反应实验时,小明将Al丝插入到盛有CuSO4溶液的试管中,发现无明显现象,他非常困惑.小芳告述了他,这是因为
铝丝的表面有致密的氧化膜,阻止了铝和硫酸铜的反应
铝丝的表面有致密的氧化膜,阻止了铝和硫酸铜的反应
,并告述了他处理的方法.他按照小芳告述的方法重新做了该实验,但他发现Al丝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的同时有气泡产生.这一现象激发了同学们的探究欲望,产生的气体是什么呢?
[提出猜想]该气体可能是SO2、O2、H2中的一种或几种.
同学们猜想该气体可能是SO2、O2、H2中的一种或几种.你认为他们提出该猜想的依据是
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

[查阅资料]SO2的性质与CO2相似.
[设计方案]同学们为验证自己的猜想,设计了如下方案:
(1)小明认为若是O2,则检验方法是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到试管中(木条不复燃,则不是氧气)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到试管中(木条不复燃,则不是氧气)

(2)小芳认为若是SO2,则只需将产生的气体通过盛有NaOH溶液的洗气瓶中,称量在通气前后洗气瓶的质量,即可验证.
(3)小组同学合作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排除和验证猜想的气体.

如果产生的是O2和H2的混合气体,你认为该方案存在的安全隐患是
点燃(或加热)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则可能发生爆炸
点燃(或加热)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则可能发生爆炸
.为确保安全,他们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实验.实验证明可用上述装置进行实验.
[实验探究]小组同学首先称量装置甲的质量,再将收集的气体从A通入,过一会儿后点燃乙处的酒精灯;一段时间后,发现表面含有CuO的铜丝网变为光亮的红色;停止加热再停止通气体,再次称量装置甲的质量,发现质量无变化.B瓶中所装试剂为
浓硫酸
浓硫酸

[实验结论]Al丝插入到CuSO4溶液时,产生的气体是
氢气
氢气

[实验反思](1)不用称量装置甲的质量,如何判断S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呢?小红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发现试管内液面上升,于是他得出S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小华认为这一方案不严谨,不足以说明SO2与NaOH溶液确实发生了反应.
他的理由是
SO2能溶于水,NaOH溶液中含有水,SO2的减少,是SO2溶于水,还是与NaOH反应,该实验无法说明.
SO2能溶于水,NaOH溶液中含有水,SO2的减少,是SO2溶于水,还是与NaOH反应,该实验无法说明.
.要得到科学严谨的结论,小华思考后,仍用该装置,补充了一个实验来回答,这个实验是:
取一只相同的试管,收集满SO2后,倒插入盛水的烧杯中,比较试管中液面上升的高度,即可判断
取一只相同的试管,收集满SO2后,倒插入盛水的烧杯中,比较试管中液面上升的高度,即可判断
.小华采用的是
对比
对比
实验法.这一方法是我们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方法.
(2)通过上述实验,该小组同学得出CuSO4溶液中可能含有的物质是
硫酸
硫酸
.实验后,他们请教实验老师,老师告诉他们:在配制CuSO4溶液时,为防止溶液浑浊,在溶液中加了少量该物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复习时,常用专题探究的方法学习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与制取,课堂上老师引导我们回顾了几个探究实验.
(1)探究1:研究常见物质组成

A.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B.水电解实验         C.检验甲烷成分
A、B、C都是研究物质组成的实验.从研究方法得知,A实验是利用可燃物消耗瓶内的
氧气
氧气
,使瓶内压强减小来推测空气里氧气含量的.B实验是通过证明生成物的
元素种类
元素种类
来推断水的组成的.而C实验与
B
B
(填实验代号)实验的方法相同.
(2)探究2:研究常见物质性质--氢氧化钠与硫酸是否刚好完全中和
小明用玻璃棒蘸取反应后的溶液滴在pH试纸上,发现该溶液的pH<7,说明硫酸过量.他决定来验证一下: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解释与结论
取反应后少量溶液于试管中,
加入锌粒
加入锌粒
有气泡产生
有气泡产生
证明研究结论正确
(3)探究3:某同学做“证明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盐,并收集纯净的气体”的实验.设计了如下方案进行实验:
①根据我们所学的知识,你认为A装置和
D
D
装置相连并产生什么现象时就足以说明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盐?
D装置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装置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写出该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O2+Ca(OH)2=CaCO3↓+H2O
CO2+Ca(OH)2=CaCO3↓+H2O

②该同学想要收集一瓶纯净的该气体,进一步验证它的性质.连接上述装置的顺序是:(填写各接口字母)
a接d,e接b,c接g
a接d,e接b,c接g
.其中,C装置的作用是:
除去CO2中混有的HCl气体
除去CO2中混有的HCl气体

(4)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协助老师清理实验储备室时,发现一批存放多年的氢氧化钙.为检验其变质情况,进行了如下探究:取氢氧化钙样品11.4g于锥形瓶中,加入38.6g水,振荡形成悬浊液,放在电子天平上,向锥形瓶中逐滴滴加14.6%的稀盐酸,振荡后读取质量(如图甲所示).实验测得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与锥形瓶中物质的质量关系如图乙所示.
求:11.4g该样品中各成分的质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江苏省模拟题 题型:实验题

我们知道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方法和相关性质,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制取气体所需装置如下图所示。 
①实验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③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中试管口的棉花没有发生燃烧,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 。用E装置收集满氧气后,将导管从瓶口处移开后续操作为:__________在桌上。
(2)某实验小组模拟高炉炼铁的化学反应原理进行实验,其装置如下图所示。  
① A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
② C处酒精灯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实验过程中,要先通一氧化碳,后加热,原因是:_____________  ;
④通过实验我可以得出的一氧化碳的相关化学性质是:_______________(填写完整)。
⑤实验结束,小明观察到红色固体全部变黑了,为了进一步验证其固体成分。 小明查到下列资料:
Ⅰ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过程中,可能生成四氧化三铁、氧化亚铁或铁等固体物质;
Ⅱ铁的各种氧化物中,氧化铁为红棕色,其余都为黑色,并且只有四氧化三铁能被磁铁吸引。
Ⅲ 铁的氧化物都能与酸反应而溶解。小明重新取用生成的黑色粉末5.6g,加入至146.6g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充分反应后,固体完全消失。
请问:反应最多能产生气体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完全反应后,生成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