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7.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酒精挥发B.轮胎在烈日下爆裂
C.菜刀生锈D.瓷碗破碎

分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 解:A、酒精挥发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轮胎在烈日下爆裂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菜刀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瓷碗破碎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把A、B、C、D四种纯净物放在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ABCD
反应前质量g224.521
反应后质量g16.902未知
分析填空:(1)反应后D的质量9.6g;
(2)该反应的类型是分解反应(填分解反应或化合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亮菌甲素”的化学式为C12H10O5.请回答以下问题:
(1)“亮菌甲素”由3(填数字)种元素组成;
(2)“亮菌甲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34;
(3)“亮菌甲素”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72: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地沟油中含有一种强烈致癌物黄曲霉素B2(C17H14O6),长期食用会引起消化道癌变.下列关于黄曲霉素B2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黄曲霉素B2是有机化合物
B.黄曲霉素B2由17个碳原子、14个氢原子和6个氧原子构成
C.黄曲霉素B2中碳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是17:14:6
D.黄曲霉素B2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请用元素符号或化学式表示
(1)4个硫原子4S.3个硫酸根离子3SO42-.最清洁的燃料H2
(2)Fe表示:a铁b铁元素c一个铁原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2.(按要求用化学符号或名称表示如下)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5个钾原子5K,3个水分子3H2O,2个硫酸根离子2SO42-,氦气He,正二价的镁元素$\stackrel{+2}{Mg}$高锰酸钾KMnO4,2N表示两个氮原子,SO2的读法二氧化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实验课上,为检验镁条能否在N2中燃烧,兴趣小组展开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氮化镁(Mg3N2)是一种淡黄色固体,能和水反应,生成Mg(OH)2和NH3
【实验步骤】

①将足量白磷在空气中点燃后,迅速伸入钟罩内,塞紧橡皮塞(图1);
②待钟罩内水面不再变化时,向水槽中加水,使水槽中液面与钟罩内液面相平;
③打开橡皮塞,将燃着的螺旋状镁条迅速伸入钟罩内,塞紧橡皮塞(图2);
④待钟罩内水面不再变化时,观察钟罩内壁及表面皿中固体颜色,取少量固体加入水中.
【分析】
(1)步骤①中足量白磷在钟罩内燃烧的目的是除去钟罩内空气中的氧气,以便镁条在氮气中燃烧;
(2)步骤②中如果不加水至水槽中液面与钟罩内液面相平,会造成什么后果?使钟罩内外气压一致,防止空气进入钟罩,影响后续(步骤③)实验,造成偏差;
(3)步骤③中镁条绕成螺旋状的目的是增大接触面积、积聚热量;镁条剧烈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3Mg+N2$\frac{\underline{\;点燃\;}}{\;}$Mg3N2,反应的现象是镁带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产生白色固体
(4)步骤④中钟罩内壁及表面皿中出现淡黄色固体.加入水中,产生白色浑浊及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的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3N2+6H2O═3Mg(OH)2+2NH3↑;
【结论】
镁能在N2中燃烧,并生成Mg3N2
(5)请你判断:2.40g镁条在某密闭容器中完全燃烧,所得固体质量可能为CD;
A.3.33g       B.4.00g       C.3.93g       D.3.96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6.一包白色固体粉末,可能由氯化钠、硫酸铜、硫酸钠、氯化钡、碳酸钙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证明其成分,.做如下实验(如图所示):

(1)操作①是过滤.
(2)该白色粉末中一定没有CuSO4、CaCO3(填化学式,下同)可能含有NaCl.
(3)写出生成白色沉淀A的化学方程式BaCl2+Na2SO4=BaSO4↓+2NaCl.
(4)无色溶液B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NaCl(填写化学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根据下列数型图象回答:

(1)图一是用盐酸和氢氧化钠进行中和反应时,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曲线.向盐酸中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为mg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HCl+NaOH=NaCl+H2O,所得溶液中含有的微粒为Na+、Cl-、H+(填微粒符号).
(2)图二是20℃时,取10mL10%的NaOH溶液于烧杯中,逐滴加入10%的盐酸,随着盐酸的加入,烧杯中溶液温度与加入盐酸体积的变化关系
①由图可知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你的依据为开始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温度逐渐升高.
②甲同学用氢氧化钠固体与稀盐酸反应也能得到相同结论,乙同学认为不严密,因为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
(3)图三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a与c的溶解度相交于P点,据图回答:
①t1℃时,接近饱和的c物质溶液,在不改变溶液质量的条件下,可用升温的方法达到饱和状态.
②将t2℃时,150g a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可以析出30g a物质.
③t1℃时,分别取100g a的饱和溶液和200g c的饱和溶液,各蒸发10水,析出晶体的质量分别为mg和ng,则m和n的关系是:m=n.(填“>”“<”或“=”)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