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题目】(1)用化学用语填空:

① 氖气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氧化铜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为 + 2 价___________________

③ 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_________________

④ 硫酸铁__________________

(2)世界长寿乡—蕉岭,是一个美丽宜居的好地方。蕉岭长寿的关键因子是水土富硒,硒元素具有抗衰老、抑制癌细胞生长的功能,其元素符号为Se。

①硒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n 的值为___________;

②硒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得到电子形成离子,其离子符号是_____________

【答案】 Ne H2O Fe(2 SO43 18 Se2 -

【解析】(1)①氖气是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化学式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氖气表示为:Ne②元素的化合价直接在该元素正上方标出相应的化合价,故氧化铜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为 + 2 价表示为: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是分子,故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H2O; 硫酸铁中铁显正三+3价,硫酸根显-2根据化学式的表示方法,硫酸铁表示为:Fe2(SO4)3;(2)①由硒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可知,硒原子的核外有4个电子层;根据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n的值=34-2-8-6=18; 最外层电子数6,所以容易得到2个电子形成阴离子,所以其离子符号是Se2-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化学兴趣活动小组的同学学习“灭火器原理”后,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并对反应后锥形瓶中残留废液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废液中所含溶质是什么物质?

(猜想与假设)

猜想1:废液中的溶质可能是NaCl、Na2CO3和HCl。 猜想2:废液中的溶质只有NaCl。

猜想3:废液中的溶质是NaCl和HCl。 猜想4:废液中的溶质是______

(讨论与交流)

小明认为猜想1无需验证就知道是错误的。他的理由是______

(实验与结论)

(1)为验证猜想2,小强同学取少量废液装入试管中,然后滴入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滴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于是小强认为猜想2正确。小强的实验______(填“能”或“不能”)验证猜想2的正确性,原因是______

(2)小丽为验证猜想3,选锌粒做试剂。若猜想3是正确的,验证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若验证猜想4是否正确,下列试剂中可选用的有______(填序号)。

①氢氧化钠溶液 ②氯化钙溶液 ③稀盐酸 ④氯化钾溶液

(拓展与应用)

(4)若废液中的溶质是NaCl和HCl,根据HCl的性质,无需另加试剂,只要对废液进行______操作即可从废液中得到NaCl固体。此方法的缺点是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臭氧(O3)是地球大气中一种微量气体,主要分布在10~50km高度的平流层大气中。它吸收对人体有害的短波紫外线,防止其到达地球,保护地球表面生物不受紫外线侵害。生活中,臭氧食具消毒柜是通过臭氧进行食具消毒。臭氧支持燃烧,可燃物在臭氧中燃烧较氧气中更加剧烈。某兴趣小组对臭氧进行如下探究。

资料:①臭氧可由氧气通过高压电击转变而得;②臭氧微溶于水,能使红色品红溶液变为无色;③臭氧用作气体消毒剂,但浓度超标时对人体有毒副作用。

(探究一) 臭氧气体的制备

(1)利用图中A装置可制得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装置还可用于实验室制取_______,可用__________________反应来制取。

(2)将A中制得的氧气依次通过B和C装置,开启C中高压电开关,在C装置导管末端接上集气装置,就可收集到臭氧。B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满臭氧的集气瓶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C装置中产生臭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除电击法制取臭氧外,用过氧化钡(BaO2)固体与浓硫酸反应也可制臭氧,同时生成硫酸钡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A中制得的氧气依次通过B和C、D装置,开启C中高压电开关,根据______现象说明氧气转变成臭氧。

(5)从安全、环保角度看,上述装置不足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二) 影响臭氧分解速率的因素

O3在水中易分解,一定条件下,O3的浓度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t)如表所示。

(6)从表中数据进行分析,臭氧的分解速率与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据表推测臭氧的分解速率受温度影响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根据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t 3 时,将 30g 甲物质加入到 50g 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______g。

(2)当甲中含有少量乙时,提纯甲的方法是_________

(3) t 3 时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 t 1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为A、B、C三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t1C三种物质中B物质的溶解度最大

B. t2℃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的是A

C. 可用降低温度的方法使t2℃时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D. t2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B>A=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乙炔(C2H2)气体和氧气反应能产生高温火焰,工人师傅常用氧炔焰切割或焊接金属。乙炔由碳化钙(块状固体,化学式为CaC2)与水反应生成,同时生成一种白色固体。

(提出问题)白色固体是什么物质?

(做出猜想)小明经过思考认为有以下几种可能:

猜想一:CaO;猜想二:__________________;猜想三:Ca(OH)2

他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反思)经过同学们交流讨论,认为猜想一不成立。否定猜想一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进行实验)

(1)取少量白色固体放入试管中,滴加稀盐酸,没有观察到____________,证明猜想二不成立。

(2)取少量白色固体加入到水中,静置后取上层清液,___________,有白色沉淀出现,证明猜想三成立。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结论:白色固体是Ca(OH)2。由碳化钙与水反应制取乙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拓展应用)已知碳化钙与水反应非常剧烈,乙炔的密度比空气略小。实验室欲制取并收集纯净的乙炔,要求做到节约、安全、随时发生、随时停止,你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收集装置是_________(选填图中装置序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A点的含义是______

(2)在30℃时,向30克甲物质中加人50克水.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是______溶液 (填" 饱 和”或“不饱 和” )。

(3)若乙中混有少量甲,最好采用______的方法提纯乙(填“降温 结晶”或“蒸 发 结 晶” )。

(4)将30℃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10℃,则其溶质质量分数不变的物质是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中和反应进行探究,请你参与实验

(探究活动1)证明酸和碱发生了反应小丽同学按图1进行实验,证明了盐酸和NaOH溶液能发生化学反应,他依据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

(探究活动2)能否通过证明有水生成来证明其反应的发生?

(设计实验)小明同学取变色硅胶、无水醋酸和氢氧化钠固体进行如图2所示的三个实验。

(小资料)a.变色硅胶吸水后由蓝色变为红色;

b.无水醋酸是一种酸,常温下为无色液体;

(1)实验①、②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加入试剂后,要迅速塞紧橡胶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三支试管中能证明酸和碱反应有水生成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

(4)除了上述方法之外,还可以按照下表实验方法证明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说出对应的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稀盐酸,再加入少量氧化铜

_______

氢氧化钠和盐酸发生了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是实验室常用的实验仪器与装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出图中编号仪器名称: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所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装置序号,该装置还需添加的实验用品为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用D装置对氧气进行干燥,可将其中的水换成

3为了粗略测定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所收集到氧气的体积,整套实验装置导管接口的正确连接顺序 依次填导管接口,用a、b、c……表示

4实验室若用装置B制取二氧化碳,多孔隔板上常放置的药品应为 填名称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粉末制取氧气, 不能用B装置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