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题目】多角度认识物质,能帮助我们更全面了解物质世界。以氧气和二氧化碳为例,回答下列问题:

(1)认识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①从宏观上看,氧气和二氧化碳都含有__(填“氧元素”或“氧分子”)。

②从微观上看,氧气和二氧化碳都由___构成。(填“元素”或“分子”)

(2)认识物质的性质

①将蘸有酒精的棉芯点燃放入烧杯中,向烧杯中缓缓倾倒二氧化碳,观察到烧杯中的棉芯自下而上熄灭,如图所示。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有_________

②若使棉芯下半段恢复燃烧,操作方法是_______

(3)辩证地认识物质

功过相对论。从“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的事实分析,“过”:使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等;“功”:为工业生产和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丰富的原料。植物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为:6CO2+6H2O6O2+X,则X的化学式:____;固定和利用二氧化碳的成功范例是:在高温、高压下,以二氧化碳和氨气(NH3)为原料合成尿素[CO(NH2)2],同时有水生成,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

【答案】 氧元素 分子 密度比空气的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将棉芯拿出烧杯 C6H12O6 CO2+2NH3CO(NH2)2+H2O

【解析】(1)①从宏观上看,物质都由元素组成,物质中含有元素,所以氧气和二氧化碳都含有氧元素。②从微观上看,物质都由微粒构成,稀有气体以外的气体,都是由分子构成的,所以氧气和二氧化碳都由分子构成。(2)①将蘸有酒精的棉芯点燃放入烧杯中,向烧杯中缓缓倾倒二氧化碳,观察到烧杯中的棉芯自下而上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②达到着火点的可燃物在空气中可燃烧,若使棉芯下半段恢复燃烧,可将棉芯拿出烧杯。(3)化学反应前后各种原子个数相等,反应前有6C、18O、12H,反应后(X除外)有12O,所以X的化学式是C6H12O6。根据提供的信息,反应物是二氧化碳和氨气,生成物是尿素,反应条件是高温、高压,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2NH3CO(NH2)2+H2O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对比实验是化学研究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研究CO2通入NaOH溶液是否发生了反应,设计了下列二组实验。请和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一起探究并回答问题:

(设计与实验)

实验

序号

实验步骤一

实验步骤二

实验

序号

实验步骤一

实验步骤二

实验I

实验II

(探究与结论)

(1)实验I中步骤一看不到明显现象,步骤二产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实验Ⅱ中步骤二看到有白色沉淀析出,则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

(3)在实验Ⅱ的步骤一中CO2NaOH溶液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但却看不到明显的现象,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现有下列信息:

资料卡片一

20NaOH、Na2CO3在水中的溶解度

物质 溶解度(S)/g

NaOH 109

Na2CO3 21.8

资料卡片二

20NaOH、Na2CO3在乙醇中的溶解度

物质 溶解度(S)/g

NaOH 17.3

Na2CO3 <0.01

请你和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一起利用以上料信息再设计实验Ⅲ,证明CO2确实与NaOH发生了化学反应。

实验Ⅲ的操作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是探究分子运动的实验。下列现象与结论错误的是(  )

A. 浓盐酸具有挥发性

B. 分子在不断运动

C. 乙烧杯溶液的颜色会改变

D. 乙、丙烧杯内溶液的颜色会改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数据是氯化钠和氯化钾固体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

(g)

NaCl

35.7

36.0

36.6

37.3

38.4

39.2

KCl

27.6

34.0

40.0

45.5

51.1

56.7

(1)20℃时,KCl的溶解度__(“>”“<”)NaCl的溶解度。

(2)20℃时,向60 g水中加入25 g氯化钠,充分溶解后,得到的溶液质量为______g。

(3)20℃时,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

A~D中,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的是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②下列操作能使D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加入2g KCl b.加入100g 100℃的水 c.降温至4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t1℃时,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两种物质,再分别加入等量的蒸馏水,充分振荡后,试管底部均有未溶解的固体。再将两支试管升温到t2℃(不考虑溶剂质量变化)。由t1℃到t2℃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

B.装有乙物质的试管中剩余的固体增多

C.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增大

D.两支试管里剩余的固体质量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近日,中国在四川某地发现了一个超大规模的锂矿。储量高达52万吨,被称之为中国锂谷”。锂矿是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有着21世纪改变世界格局的白色石油绿色能源金属之称。下图是锂原子结构示意图和锂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锂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B. 锂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

C. 锂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6.941 g

D. 锂原子核内有3个质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以下是探究铁生锈条件的实验,有关该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甲试管中的铁钉最先生锈,水面附近的部分锈蚀最严重

B. 甲、乙、丙三根铁钉都不会生锈

C. 甲和乙可对比得出铁生锈的条件之一是水

D. 甲和丙可对比得出铁生锈的条件之一是氧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思维导图是激发大脑潜能,练就科学思维的有效方法。A-D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四种物质,A可用于金属除锈,B难溶于水。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表示两种物质之间可以相互反应,“→”表示一种物质可生成另一种物质。分析推理,回答问题:

(1)A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A D反应的实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生成B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小吴同学做完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后,观察到固体只有少量为红色,黑色成分含量较多,于是决定对木炭还原氧化铜后的固体成分进行探究实验操作流程及现象如下:

(1)该学习小组由上述实验及现象得出固体成分含铜、木炭和氧化铜的结论你认为此结论___________(正确不正确”),理由是___

(2)步骤②包括溶解和_____两步操作

(3)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4)反应⑤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其所属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

(5)蓝色溶液E在农业上的用途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