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活之基。今年3月22日是第二十届“世界水日”。市政府号召广大市民朋友:珍惜水、节约水、保护水。完成下列问题:
(1)饮用酸碱度过大或硬度过大的水都不利于人体健康,可用 来测定水的酸碱度。检验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可用的物质是 ,生活中使硬水软化的常用方法是 。
(2)河水中含有许多杂质,可利用吸附、沉降、过滤、蒸馏等方法净化,其中净水程度最高的是 。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全国百强校】2017届山东省济南市外国语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下列现象或变化与氧气无直接关系的是( )
A.春季潮湿环境中金属锈蚀 B.夏季食物腐败
C.秋季山林着火 D.冬季河水结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6-2017学年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九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厨房里的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煤燃烧 B.刀生锈 C.菜腐烂 D.水蒸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7届山东省济南市综合素质测试模拟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填充题
氯磺酸(HSO3C1)是一种强酸,易与水反应生成常见的两种强酸;氯磺酸可以在常温下用浓盐酸和三氧化硫制得。下列关于氯磺酸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能与AgNO3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B. 能与纯碱溶液反应生成CO2
C. 与NaOH溶液反应的产物是NaSO3C1和水 D. 制取时发生的是化合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7届甘肃省定西市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探究题
小明和小艳在实验室配制石灰水时,小明同学将两药匙熟石灰样品放入小烧杯中,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充分搅拌后发现烧杯底部仍有不溶性的固体,于是他认为熟石灰样品已经变质。小艳同学不同意他的判断,你认为小艳同学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
针对该熟石灰样品的成分同学们展开了讨论,请你参与讨论并完成实验报告。
【提出问题】熟石灰样品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甲同学猜想是Ca(OH)2; 乙同学猜想是CaCO3;你认为是_____________。
【实验与结论】请你通过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取少量的熟石灰样品于烧杯中,加适量的水充分溶解后过滤。 向滤液中加入适量_________溶液; 向滤出固体中加入适量_______溶液。 |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猜想正确 |
【拓展与应用】小组同学反思了熟石灰变质的原因,认识到实验室应________保存熟石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7届甘肃省定西市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填充题
在一密闭容器内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见下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物质 | 甲 | 乙 | 丙 | 丁 |
反应前物质质量/g | 8 | 32 | 5 | 4 |
反应后物质质量/g | 16 | 4 | x | 24 |
A. 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B. 丙可能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C. 甲、乙两种物质间参加反应的质量比为1:4
D. 乙、丁两种物质间反应的质量比为7: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7届甘肃省定西市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教学检测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简答题
用“侯氏联合制碱法”制得的纯碱常含有少量的氯化钠.为测定某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含量,小明称取该纯碱样品3.3g,充分溶解于水中,再滴加氯化钙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氯化钙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求:
(1)该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精确到0.1%)
(2)所加入氯化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7届甘肃省定西市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教学检测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填充题
化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使我们的生活绚丽多彩。下列事实中,主要用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A. 储水发电 B. 用海水晒盐
C. 切割大理石作建筑材料 D. 用乙醇汽油作燃料驱动汽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7届四川省南充市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填充题
用I2O5可以测定空气污染的程度,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为:I2O5+5CO=I2+5CO2,其中氧化剂是:
A. I2O5 B. CO
C. I2 D. C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