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废旧酸性锌锰干电池结构及主要成分示意如图。
某兴趣小组拟采用如下方法回收其中的几种物质。试回答下列问题。
(1)回收废旧干电池可以减少固体废弃物和对环境的污染。
(2)实验室进行操作1时,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
(3)固体B回收后常用作化肥,则检验固体B中阳离子的方法是:。
(4)回收过程中要除去溶液D中过量的H2O2后才能进行后续操作,如利用流程中的物质达到此目的,操作过程是:。
虚线框里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为:。
请另设计一种方案完成虚线框内流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灭火的行为或措施,主要利用“隔绝氧气”原理的是
A.用沙土盖灭燃烧的木柴
B.剪掉烛芯使蜡烛火焰熄灭
C.用水浇灭燃着的纸箱
D.森林着火,砍掉部分树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分类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想,下列物质分类不正确的一组是( )
A.纯净物:干冰、液态氧
B.单质:铁、金刚石
C.氧化物:二氧化硫、五氧化二磷
D.混合物:冰水混合物、空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活性炭可将污水变成蒸馏水
B.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无需节约
C.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是氢气
D.水既是常见的反应物,也是常见的溶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夏天洒在地面上的水很快就会“消失”,而冬天很难“消失”,是因为
A.水分子的体积变大
B.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C.温度升高,水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D.水变成了空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诗词和谚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下列描述中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B.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兴趣小组利用传感器二氧化碳性质再探究。实验步骤如下:
①如图1所示装置的气密性良好,三瓶250mL的烧瓶内收集满CO2气体,三个注射器内各装有85mL的液体(分别是水、饱和石灰水、40%的氢氧化钠溶液)。连接好装置和压强传感器。
②三位同学同时迅速将注射器内85mL的液体(水、饱和石灰水、40%的氢氧化钠溶液)注入各自烧瓶中,关闭活塞。
③一段时间后,同时振荡烧瓶。观察传感器定量实时地传回烧瓶内气压变化形成的图情况如图2所示。试回答下列问题:
(1)导致曲线1中CD段气压急速减小的操作是。不改变装置药品的情况下,进一步降低E点的方法是。
(2)曲线2中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曲线2与曲线3差异较大的原因是。
(3)对比曲线1、2、3,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①CO2能与水发生反应;②1体积水约溶解1体积CO2;③CO2能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④检验CO2用饱和澄清石灰水较合适;⑤吸收CO2用NaOH溶液较合适
(4)已知本实验中提供的氢氧化钠溶液足量,Y则烧瓶内250mLCO2气体理论上最多能生成的碳酸钠质量为多少?(本实验条件中CO2的密度约为2g/L,最后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7分)下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1)P点的含义是__ __。
(2)要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 (写出一种),当甲中含有少量乙时,可采用 的方法提纯甲。
(3)30℃时,将40g甲物质放入盛有50g水的烧杯中,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若将烧杯内物质升温到50℃(不考虑水蒸发),溶液中变化的是 (选填序号)。
a.溶剂的质量 b.溶液的质量 c.溶质的质量分数
(4)从图中还可获得的信息是 (答出一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据图回答:
⑴5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是_______g;
⑵要使接近饱和的丙物质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一种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⑶30℃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50℃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至10℃,析出晶体最多的是_______,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最小的是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某班同学在做《基础实验8》中碱的化学性质时,发现将NaOH固体溶于水后的溶液与CuSO4溶液反应时出现了三种实验现象:蓝色絮状沉淀、浅绿色沉淀、亮蓝色溶液。
(1)产生蓝色絮状沉淀时的反应方程式为。对于异常实验现象,
同学们展开研究性学习。
(2)【提出问题】实验中产生异常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初步探究】甲同学将饱和硫酸铜溶液逐滴加到5mL饱和氢氧化钠溶液中。实验现象如下:
滴加CuSO4溶液的量 | 实验现象 |
第1~6滴 | 产生蓝色沉淀,振荡后沉淀消失,形成亮蓝色溶液。 |
第7~9滴 | 产生蓝色沉淀,振荡后沉淀不消失,沉淀逐渐增多。 |
第10~20滴 | 蓝色沉淀不再增加,振荡后沉淀逐渐变为浅绿色。 |
【实验结论】是实验出现“异常”的主要因素。
(3)【再次探究】两种异常现象产物是什么?
【查阅资料】
①碱式硫酸铜是一种浅绿色固体,化学式可表示为aCuSO4·bCu(OH)2难溶于水,在酸溶液中可发生反应生成Cu2+、SO42-和H2O。加热时能分解生成氧化铜、非金属氧化物和氧气。
②铜酸钠[Na2Cu(OH)4]能溶于水,溶液呈亮蓝色。该溶液不稳定,久置或加热易生成氧化铜沉淀。
③碱式硫酸铜、氢氧化铜、铜酸钠之间可逐步转化。
【猜想假设】
Ⅰ.Cu(OH)2在NaOH溶液中溶解生成铜酸钠。
Ⅱ.实验中形成浅绿色沉淀是碱式硫酸铜。
【实验探究】
Ⅰ.乙同学向Cu(OH)2中加入过量饱和NaOH溶液,沉淀溶解,滴加少量稀硫酸,出现黑色沉淀。
Ⅱ.丙同学取出实验中浅绿色固体,分成等质量两份,一份高温灼烧后只得到1.6gCuO固体,另一份滴加10%的稀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共用去盐酸10.95g。
【结论解释】猜想Ⅰ成立。出现黑色沉淀原因是。
猜想II成立。a:b=。
(4)【实验反思】丁同学按照书本要求向2mLCuSO4溶液中逐滴加入稀氢氧化钠溶液,始终未形成亮蓝色溶液,说明实验现象还与有关,实验时要遵守实验要求。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