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205549  205557  205563  205567  205573  205575  205579  205585  205587  205593  205599  205603  205605  205609  205615  205617  205623  205627  205629  205633  205635  205639  205641  205643  205644  205645  205647  205648  205649  205651  205653  205657  205659  205663  205665  205669  205675  205677  205683  205687  205689  205693  205699  205705  205707  205713  205717  205719  205725  205729  205735  205743  211419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过氧化钠(Na2O2)是一种淡黄色固体.在一次科技活动中,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其中AC是包有过氧化钠的棉花,B是未包过氧化钠的棉花.实验中观察到AC棉花依次燃烧,B棉花未燃烧.

1B棉花起的作用是_____

2)棉花能燃烧,除了满足棉花是可燃物之外,还需满足_____的条件.

(提出问题)上述实验中是如何给棉花提供燃烧条件的?

(查阅资料)

1°Na2O2与稀盐酸反应时,生成NaClH2OO2

2°在常温下Na2O2CO2H2O均能发生化学反应.

3°无水硫酸铜为白色固体,吸水后变为蓝色.

(实验设计)经过讨论,小组同学设计用如图2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

检查整套装置的气密性;

把相关的试剂放入对应的仪器内;

用力推动针筒的活塞,把稀盐酸注入试管内;

一段时间后,在P处放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无水硫酸铜没有变蓝色;

_____

_____

(实验分析)

3B装置的作用是_____

4E装置中产生现象的原因是_____

(实验结论)

①Na2O2CO2反应产生的一种气体,使图1中的棉花满足了燃烧的一个条件.

②Na2O2CO2反应过程中伴随能量变化,使图1中的棉花满足了燃烧的另一个条件.

(拓展提高)

①Na2O2CO2反应除生成一种气体外,还生成了一种固体,学生甲认为生成的固体是NaOH,学生乙认为是Na2CO3,同学们经思考后认为_____同学的猜想是错误的,理由是_____

写出Na2O2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下面三个实验采用的是对比实验方法进行的有关探究.

1)用实验一所示装置进行二氧化性质的探究.

当长颈漏斗中的稀盐酸与锥形瓶中的大理石接触后,有大量气泡产生,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C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

2)用实验二进行石灰石性质的探究.

用两支坩埚钳分别夹持大小相同的石灰石固体de,向 E中酒精灯的火焰通氧气,受热相同时间后冷却,将固体de固体分别放入盛有酚酞溶液的烧杯中,前者溶液不变色,后者溶液变为红色.则向酒精灯火焰通氧气的目的是_____.通过上述实验对比分析,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

3)用实验三所示装置进行活性炭吸附能力的实验探究.

实验开始时,在常温常压条件下,烧瓶1内为氮气,烧瓶2内为相同体积的氯气,将相同质量的活性炭装入两支烧瓶后,F侧导管中的液面与烧杯内水的液面基本一致,G侧导管中的液面高于烧杯内水的液面.当将两只烧瓶放入冰水混合物中,观察到两侧导管中液面都有所上升,且G侧上升的高度比F侧明显.通过该对比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小组同学用下图所示的装置进行了两组兴趣实验(ab管的体积相等,夹持装置已略去)。

(资料)(1)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22NaOH + MgCl2= Mg(OH)2↓ + 2NaCl

1)如图1所示进行实验。关闭K,向烧杯中注入一定量的90℃的热水至图中虚线处。一段时间后,观察到a管中的现象是 。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对比ab管中的实验现象,可得出燃烧的条件是

2)如图2所示进行实验。关闭K,分别用排水集气法收集 体积的氢气于两管中。再将镁条和大理石分别置于ab管口内,向烧杯内逐滴加入浓盐酸,ab管内均有气泡产生,其中a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待两管内液体恰好全部排出后,向烧杯中加入过量的浓氢氧化钠溶液,溶液变浑浊。一段时间后,打开K,此时观察到ab管中的现象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化学小组根据氨气还原氧化铜的反应,设计实验测定Cu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已知:①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②氨气(NH3)是碱性气体

请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将纯净干燥的氨气通入B中,观察到玻璃管内黑色固体变为亮红色,管口有液滴,同时生成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写出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测定Cu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实验过程为:先称量CuO的质量,完全反应后测定生成水的质量,由此计算出Cu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Ⅰ.小组同学利用上图进行实验,下列装置连接合理的是(填序号,装置可重复使用)_____

①ACBDC ②ADBCD ③ADBDC ④ABDC

Ⅱ.在本实验中,使测定结果偏大的原因可能是_____ (填序号);

①CuO未完全起反应 ②CuO不干燥

③CuO中混有不反应的杂质 ④NH4C1CaOH2混合物不干燥

Ⅲ.在本实验中,还通过测定_____的质量达到实验目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1)在氧气、汞和氯化钠3种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是_____

2)如图所示的2个实验,从微观粒子的角度分析,两种变化的本质区别是_____,通过B实验证明水是由_____组成的.

3ABCD表示4种物质,其微观示意图见下表.

反应前

反应后

A

B

C

D

AB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可生成CD.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填序号).

①4种物质均由分子构成 ②4种物质中D属于单质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反应前后各元素化合价均未改变生成CD两种物质的质量比为227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以下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由HCNOSNaCaFe等元素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化学小组做了如图实验,请回答:

1)甲组同学实验中观察到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则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

2)乙组同学通过实验发现五种物质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两端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反应.若AE分别属于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中的四种类别,且有黑色固体、白色固体、黄色溶液、大量气泡等现象产生,则C的化学式为_____D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A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3)丙组同学按图2进行实验,先关闭弹簧夹K,将甲中的液体挤出,观察到气球明显鼓起,一段时间后恢复原状;再将乙中的液体挤出,打开弹簧夹K,烧杯中液体倒流入锥形瓶中,且锥形瓶底部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无其它明显现象.请将下表中的试剂补充完整.

滴管甲

烧杯

滴管乙

烧杯

锥形瓶中溶液

烧杯

试剂

H2O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冬季冰雪覆盖路面,会给交通带来很多不便.

1)为了疏通道路常使用铲雪车铲雪,铲雪车的铲斗是用锰钢制造的.

锰钢的主要成分是MnC_____

锰钢属于_____

A 合成材料 B 合金 C 金属材料 D 化合物

2)有一类融雪剂是以醋酸钾(CH3COOK)为主要成分的有机融雪剂.醋酸钾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是_____(最后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3)还有一类融雪剂是以“氯盐”为主要成分的无机融雪剂,统称作“化冰盐”.常用工业碳酸钙(含有少量NaClFeCl3等杂质)为原料生产该融雪剂.主要生产流程如图所示.已知:FeOH3为难溶的碱.

“操作1”的名称是_____;溶液A中加入过量熟石灰,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第二次加入盐酸的主要目的是_____

固体乙的成分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4个坐标图分别表示4个实验过程中的某些变化,其中正确的是(  )

A. 向一定量铁粉中加入稀盐酸

B. 用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分别制取氧气

C. pH2的稀硫酸中加入pH12的氢氧化钠溶液

D. 某温度下,向一定量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晶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的溶解度都大于B的溶解度

B. t2℃时,AB两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 t1℃时,用等质量水配制的AB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AB

D. AB两种饱和溶液都从t3℃降温到t2℃,析出的晶体的质量一定是:A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工业上电解海水(含氯化钠)可以得到多种化工产品,同时能处理含二氧化硫的废气,该流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流程中有两种单质

B.图中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C.反应中硫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

D.从海水中最终得到“NaCl(产品)”的过程是物理变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