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柠檬酸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实验小组的同学对柠檬酸的某些性质进行研究。
(查阅资料)在室温下,柠檬酸为无色半透明晶体或白色颗粒,有微弱腐蚀性。加热至175 ℃时它会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柠檬酸为食用酸类,可增强体内正常代谢,适当的剂量对人体无害。在某些食品中加入柠檬酸后口感好,并可促进食欲。虽然柠檬酸对人体无直接危害,但它可以促进体内钙的排泄和沉积,如长期食用含柠檬酸的食品,有可能导致低钙血症。
(进行实验)
I.柠檬酸遇洗衣粉
(1)取少量洗衣粉于烧杯中加入蒸馏水充分溶解,再向其中加入1-2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色,洗衣粉溶液显________性。
(2)把柠檬酸溶液倒入洗衣粉中,产生大量气体形成了洗衣粉泡沫逐渐膨胀并溢出了烧杯,同时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经测定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洗衣粉中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
II.柠檬酸除茶渍
将内壁附着较厚茶渍的茶杯放入不同浓度的柠檬酸溶液中浸泡10分钟,现象如下表。
柠檬酸溶液浓度 | 0.1% | 1% | 5% | 10% |
茶渍的变化 | 无明显变化 | 棕黄色边缘部分减少 | 棕黄色大部分消失 | 棕黄色全部消失 |
(3)实验II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III.柠檬酸除水垢
将大小、质量相同的水垢块分别浸泡在4种溶液中进行实验,现象如下表。
编号 | ① | ② | ③ | ④ | |
实验 | 20℃50mL5%柠檬酸溶液 | 50℃50mL5%柠檬酸溶液 | 100℃50mL5%柠檬酸溶液 | 50℃50mL10%柠檬酸溶液 | |
水垢块质量/g | 实验前 | 10.0 | 10.0 | 10.0 | 10.0 |
10分钟后 | 5.6 | 2.3 | 0 | 0 |
(解释与结论)
(4)实验III中,通过对比①、②和③,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
(5)实验III中,得出“柠檬酸溶液浓度越高除水垢效果越好”的结论,依据的两个实验是____________(填编号)。
(反思与评价)
(6)结合资料和相关实验,谈谈你对使用 柠檬酸的建议: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利用如图装置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
实验装置 | 实验操作 |
I.向玻璃管和水槽内加适量的水,在燃烧匙里放足量红磷,塞紧塞子,上下移动水槽至两边水面相平于玻璃管的零刻度位置。 II.接通电源,待红磷燃烧,断开电源。 III.当温度恢复至室温,水不再进入玻璃管时,上下移动水槽至两边水面相平。 |
(1)实验中加入足量红磷的目的是_____,该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实验结束后,玻璃管内水面最终到达刻度线_____(填数字序号)处。
(3)实验操作I、III中,上下移动水槽至两边水面相平的目的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请从A或B两题中任选一个作答,若两题均作答,按A计分。
A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于 | B去除粗盐中难溶性杂质 |
(1)需要进行的操作步骤有_____(填序号) (2)操作③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 | (1)需要进行的操作步骤有_____(填序号) (2)操作⑤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 |
可供选择的实验基本操作;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你已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有关知识,请结合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
(1)用A装置制氧气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现准备收集一瓶氧气供铁丝燃烧的实验使用,选择_________(填装置序号)装置收集氧气便于直接做这个实验。
(2)某同学利用空塑料输液袋(如图F)收集二氧化碳,验满二氧化碳时,把燃着的火柴放在玻璃管_____(填“a”或“b”)端,如果火焰熄灭.则收集满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海水中镁的总储量约为2.1×1015 t,可用于生产金属镁,目前世界生产的镁60%来自海水。利用海水提取镁的工业流程如图所示。
(1)沉淀槽中的化合反应的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
(2)电解槽中发生反应为:MgCl2Mg+Cl2↑,若制得24kg金属镁,至少需要MgCl2的质量为______kg。
(3)请写出反应器中发生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4)在上述流程中,元素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的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下面的科普短文。
地球上的碳都到哪儿去了?二氧化碳是著名的温室气体,它能让太阳光顺利通过,却会阻止地表热量的散失。南极冰钻的结果证明,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在过去的1万年里一直在260-280ppm范围内波动(1ppm等于百万分之一),但自工业化以来这个数字就开始逐年上升,目前已经接近400ppm。面对突然多出来的这些碳,大自然一时也应付不过来了,人类必须自己想办法。对于这个议题,主要有“隔离”和“资源化利用”两种对策。隔离就是利用吸收或吸附的技术提升二氧化碳的浓度,然后打入海底或地层内永久保存。资源化利用则是把得到的高浓度二氧化碳,当做一种原料或化学品来使用。海洋是可以储存CO2 的地方之一,因为CO2能溶于水。科学家建立了一个数学模型,用于计算从2000年开始,将CO2 注入到海洋中的三个不同深度(800 米、1500 米和3000 米),若干年后,仍能储存的CO2 百分数。模型的计算结果如图2所示。
德国已经成功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咖啡因、植物香精等。当CO2形成的超临界CO2流体可用于从香兰草豆荚粉中提取香兰素(C8H8O3)。
总之,二氧化碳的“隔离”和“资源化利用”,就是为了使二氧化碳的产生量和消耗量至少达到平衡,使地球不再继续暖化而威胁到人类生活与安全。
请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将CO2储存在海洋里,体现出的二氧化碳性质是______________。(利用方程式回答)
(2)香兰素由______3种元素组成。
(3)从香兰素和乙醇的混合溶液中提取香兰素是_________变化(填“化学”或“物理”)
(4)根据图2分析,影响海洋中存储二氧化碳比例的因素有__________。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排放的CO2对全球没有任何用处
B化石燃料来源于活着或最近才死亡的植物体
C降低释放到大气中的CO2总量的一个方法是用新能源代替化石燃料
D超临界CO2流体和普通CO2气体化学性质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春天到了,小红和家人准备回老家探亲。一早出门前,打扫卫生时用到了消毒液。
(1)消毒液成分中,______________中 Cl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
(2)网上查阅到工业上将氯气(Cl2)通入烧碱溶液中可制取消毒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将t1℃时b的饱和溶液加水可变为不饱和溶液
B.将t2℃时a、b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C.t2℃时,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a>b
D.将t2℃时a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溶液质量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小黄同学在某超市发现一种复合疏松剂,其部分说明书如图所示:
(1)在水中碳酸氢钠能与柠檬酸或酒石酸反应产生的气体是_____。
(2)小黄同学将10.0g复合疏松剂样品放入锥形瓶中,逐滴加入足量的稀硫酸,产生气体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图如图,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HCO3+H2SO4=Na2SO4+2H2O+ 2CO2↑(其它成分不与稀硫酸反应)。求该复合疏松剂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氨气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资料1:氨气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密度小于空气,极易溶于水的气体。
资料2:氨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
资料3:实验室制备氨气的方法:①浓氨水滴入生石灰中;
②熟石灰和氯化铵固体混合加热。
探究一 气体制备
(1)若采用资料3中方法①制取氨气,发生装置可选用图1中_____装置(填序号),收集氨气选用_____装置(填序号),检验试管中已集满氨气的方法是_____。
(2)若采用资料3中方法②来制取氨气,其发生装置若用来制取氧气,写出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探究二 氨气测定
(3)实验室常用稀硫酸来吸收氨气(NH3),生成硫酸铵[(NH4)2SO4],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4)用上述原理和图2实验装置测定某公厕中氨气含量平均值。
经过较长时间不间断的测定共吸取2m3的空气,最后称得Ⅰ装置增重了40mg。该公厕空气属于人体感受_____(填序号) 程度。某同学认为测得结果与自身感受不相符,请你分析产生这一误差的可能原因:_____。
探究三 氨气用途
研究人员发现氨气还可用来制作新型燃料电池,其制作工艺流程如图3。
(5)该流程中可重复利用的物质是_____(写一种)。
(6)步骤①加入K2CO3溶液的作用是除去CO2,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7)从环保角度看,直接供氨式碱性燃料电池的优点有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