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如图甲表示甲型H1N1流感流行期间的三类人群的转化关系,其中甲表示健康人群;乙与甲相比,主要是体内含该传染病的抗体;丙是该传染病的患者。乙图表示丙先后感染该病毒后,血液中相应抗体的产生情况,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是该传染病的___________,丙是该传染病的___________,H1N1流感病毒是引起该传染病的__________。学校为防止甲流大面积流行,采取了定期消毒、开窗通风等措施,这在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上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甲注射了①H1N1疫苗后, H1N1疫苗刺激_____________产生了抵抗该病毒的特殊蛋白质。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①H1N1疫苗是_________,产生的蛋白质是__________,该免疫属于_________免疫。
(3)根据图乙中信息,为提高人体对该病毒的免疫能力,应采取的措施是向人体分次注射________。
A.灭活抗原 B.抗体 C.抗生素 D.抗病毒药物。
【答案】易感人群 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病原体 淋巴细胞 抗原 抗体 特异性 A
【解析】
(1)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病原体指的是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2)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有防御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是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3)①过程最有效的办法是接种疫苗,使易感者体内产生该传染病的抗体。②③分别表示健康人感染患病和痊愈过程。
(4)机体接受抗原刺激后经过一段时间才能产生抗体,其原因是抗原进入人体后,要经过处理、呈递、识别、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后才能产生抗体。因此,注射疫苗要经过一段时间才具免疫力,再次接受抗原刺激时,抗体的产生较第一次快、量多且持续时间长。所以,某些预防接种应进行两次或多次。
(1)由分析可知,图中甲是该传染病的易感人群,丙是该传染病的传染源,H1N1流感病毒是引起该传染病的病原体。甲流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从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来看,没有接种甲流疫苗的人属于易感人群。学校为防止甲流大面积流行,采取了定期消毒、开窗通风等措施,这在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上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2)图中甲注射了①H1N1疫苗后, H1N1疫苗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了抵抗该病毒的特殊蛋白质。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①H1N1疫苗是抗原,产生的蛋白质是抗体,该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
(3)免疫分为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其中人工主动免疫是将疫苗或类毒素接种于人体,将机体产生获得性免疫力的一种防治微生物感染的措施,主要用于预防,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打预防针”。疫苗是用减毒或没毒的微生物制成的。本题中注射的疫苗就是灭活的抗原,既保留抗原的免疫性又保证无毒性。
故选A。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是萌萌同学体检时的血涂片和化验单,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医院检验科报告单(部分) | ||
化验项目 | 测定值 | 正常参考值 |
RBC(红细胞) | 3.8×1012个/L | (4.0-5.5)×1012个/L |
WBC(白细胞) | 6.8×109个/L | (4.0-10)×109个/L |
Hb(血红蛋白) | 85g/L | 120-160g/L |
PLT(血小板) | 210×109个/L | (100300)×109个/L |
A. ①具有运吞噬的功能
B. 图中的③能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
C. 当出现炎症时,细胞②的数量会明显增加
D. 该同学有贫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鹦鹉的羽色有黄色和蓝色之分,如图1为鹦鹉羽色后代的遗传图解,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亲代鹦鹉的羽色都是黄色的,而后代中出现了蓝色,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_____。
(2)根据图1中鹦鹉羽色在亲代与后代的表现规律可以判断出_____为显性性状.若用H 表示显性基因,h 表示隐性基因,则亲代黄色羽毛个体的基因组成为_____。
(3)若图1后代中黄色羽毛的鹦鹉和蓝色羽毛的鹦鹉交配(如图2 ),请预测其后代个体的羽毛颜色,并写出理由: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