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图是自然界物质循环示意图,请仔细观察图中内容,回答问题。
(1)牛、树和草死亡后,遗体会逐渐消失,这是因为图中的⑥____________________把它们分解为_______________。
(2)在光照下,④和⑤又被植物利用进行______作用制造____________,再进一步被动物利用。
(3)动物通过呼吸作用将体内的一部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这体现了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4)从图中可以看出,⑥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有重要作用,它们作为________________参与物质循环。
【答案】腐生细菌和真菌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光合有机物促进物质循环分解者
【解析】
如图所示是自然界的物质循环示意图: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②③④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⑤是水和无机盐,⑥细菌和真菌,识图作答。
(1)图中的⑥腐生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能把动物、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④二氧化碳、⑤水和无机盐等无机物,归还给土壤,被绿色植物吸收和利用,制造有机物。可见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促进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通过图中腐生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可将生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④二氧化碳、⑤水和无机盐等无机物,归还给无机环境,被绿色植物吸收和利用,制造有机物,进一步被动物利用。
(3)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其通过呼吸作用,都能将体内的一部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返回自然环境中,促进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4)其中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在自然界中动物、植物的遗体、遗物不会堆积如山,是因为大量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会把动物、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无机物,这些物质又被归还土壤,供植物重新利用,因此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作为分解者促进了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鹰击长空,鱼翔海底”,动物行为多种多样.如图表示四种动物的行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从行为的获得途径来看,B与其他三者不同
B. C和D比较,D中的动物学习能力较强
C. A中猩猩钓食蚂蚁,蚂蚁具有社会行为
D. 只有学习行为对动物的生存才有重要意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发现传染病患者后,医院及时对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对其原来生活环境进行消毒,这两项措施分别属于( )
A. 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B. 保护易感人群、切断传播途径
C.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D. 控制传染源、保护易感人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以下三图表示某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进行的相关生理过程的图解。图一中a、 b、 c 表示物质,甲和乙表示结构;图二表示在适宜二氧化碳浓度和温度条件下,测定该植物叶片 重量变化情况(均考虑为有机物的重量变化)的操作流程及结果;图三表示光照强度对光合 作用强度的影响。(CO2表示二氧化碳,H2O表示水,h表示小时)。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1)图一中,表示叶绿体的是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 ,a表示的物质是_____
(2)图二中,无光处理时的状态相当于图三中[ ____]点所对应的状态。若图二中的光照强度为 图三中B点对应的强度时,则M3_____M1(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3)结合图三,若想要提高M3的重量,可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对植物开花和结果的过程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
A. 开花→传粉→受精→果实种子形成
B. 传粉→开花→受精→果实种子形成
C. 开花→受精→传粉→果实种子形成
D. 受精→开花→传粉→果实种子形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现代地球上生活的各种生物都是由古代的生物进化来的。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原始生命的的特征是:_____。
(2)图中结构最简单的动物是_____,它和图中①及蚯蚓都属于_____动物。
(3)植物类群⑤和水杉比桫椤高等的特征主要表现在:_____(繁殖后代的方式)。
(4)标号②代表的动物,生殖方式为卵生,发育为_____。
(5)进化树上标出的属于我国一级保护的蕨类植物是_____;保护大熊猫最为有效的措施是_____。
(6)观察进化树,图中亲缘关系最近的两种生物是_____。
(7)植物类群从③到⑤,细胞数目由单细胞到多细胞,从结构上来看生物进化遵循_____的进化规律。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