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数学 > 题目详情

如图1,在梯形ABCD中,AD∥BC,∠C=90°,点E为CD的中点,点F在底边BC上,且∠FAE=∠DAE.
(1)请你通过观察、测量、猜想,得出∠AEF的度数;
(2)若梯形ABCD中,AD∥BC,∠C不是直角,点F在底边BC或其延长线上,如图2、图3,其他条件不变,你在(1)中得出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都成立,请在图2、图3中选择其中一图进行证明;若不都成立,请说明理由.

解:(1)∠AEF的度数是90°.

(2)都成立.以图2为例证明.
证明:如图①,延长AE交BC的延长线于点G,
∵AD∥BC,
∴∠D=∠ECG,∠DAE=∠G,
∵E为DC的中点,
∴DE=EC,
∴△ADE≌△GCE(AAS),
∴AE=GE,
∵∠FAE=∠DAE,
∴∠FAE=∠G,
∴FA=FG,
∴EF⊥AE.
∴∠AEF=90°.
分析:(1)根据图象观察或测量得到∠AEF的度数即可;
(2)延长AE交BC的延长线于点G,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到∠D=∠ECG,∠DAE=∠G,根据AAS证出△ADE≌△GCE,推出AE=GE,证出FA=FG,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即可推出答案.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平行线的性质,梯形的性质等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能综合运用性质进行推理是解此题的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

24、如图1,在梯形ABCD中AD∥BC,对角线AC,BD交于点P,则s△PAB=S△PDC,请你用梯形对角线的这一特殊性质,解决下面问题.
在图2中,点E是△ABC中AB边上的任意一点,且AE≠BE,过点E画一条直线,把△ABC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保留作图痕迹,并简要说明你的方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

如图1,在Rt△ABC中,∠A=90°,AB=AC,BC=4
2
,另有一等腰梯形DEFG(GF∥DE)的底边DE与BC重合,两腰分别落在AB,AC上,且G,F分别是AB,AC的中点.
精英家教网
(1)求等腰梯形DEFG的面积;
(2)操作:固定△ABC,将等腰梯形DEFG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BC方向向右运动,直到点D与点C重合时停止.设运动时间为x秒,运动后的等腰梯形为DEF′G′(如图2).
探究1:在运动过程中,四边形BDG′G能否是菱形?若能,请求出此时x的值;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探究2:设在运动过程中△ABC与等腰梯形DEFG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

24、如图,已知:AD是△ABC中BC边的中线,则S△ABD=S△ACD,依据是
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规定;若一条直线l把一个图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个图形,则称这样的直线l叫做这个图形的等积直线.根据此定义,在图1中易知直线为△ABC的等积直线.
(1)如图2,在矩形ABCD中,直线l经过AD,BC边的中点M、N,请你判断直线l是否为该矩形的等积直线
(填“是”或“否”).在图2中再画出一条该矩形的等积直线.(不必写作法)
(2)如图3,在梯形ABCD中,直线l经过上下底AD、BC边的中点M、N,请你判断直线l是否为该梯形的等积直线
(填“是”或“否”).
(3)在图3中,过M、N的中点O任作一条直线PQ分别交AD,BC于点P、Q,如图4所示,猜想PQ是否为该梯形的等积直线?请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

(2012•黑河)如图1,在正方形ABCD中,点M、N分别在AD、CD上,若∠MBN=45°,易证MN=AM+CN
(1)如图2,在梯形ABCD中,BC∥AD,AB=BC=CD,点M、N分别在AD、CD上,若∠MBN=
1
2
∠ABC,试探究线段MN、AM、CN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猜想,并给予证明.
(2)如图3,在四边形ABCD中,AB=BC,∠ABC+∠ADC=180°,点M、N分别在DA、CD的延长线上,若∠MBN=
1
2
∠ABC,试探究线段MN、AM、CN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直接写出猜想,不需证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013•乐山)阅读下列材料:
如图1,在梯形ABCD中,AD∥BC,点M,N分别在边AB,DC上,且MN∥AD,记AD=a,BC=b.若
AM
MB
=
m
n
,则有结论:MN=
bm+an
m+n

请根据以上结论,解答下列问题:
如图2,图3,BE,CF是△ABC的两条角平分线,过EF上一点P分别作△ABC三边的垂线段PP1,PP2,PP3,交BC于点P1,交AB于点P2,交AC于点P3
(1)若点P为线段EF的中点.求证:PP1=PP2+PP3
(2)若点P为线段EF上的任意位置时,试探究PP1,PP2,PP3的数量关系,并给出证明.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