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数学 > 题目详情
(2013•燕山区一模)定义: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任意线段AB及点P,任取线段AB上一点Q,线段PQ长度的最小值称为点P到线段AB的距离,记作d(P→AB).
已知O为坐标原点,A(4,0),B(3,3),C(m,n),D(m+4,n)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点.根据上述定义,解答下列问题:
(1)点A到线段OB的距离d(A→OB)=
2
2
2
2

(2)已知点G到线段OB的距离d(G→OB)=
5
,且点G的横坐标为1,则点G的纵坐标为
1-
10
或1+
10
1-
10
或1+
10

(3)当m的值变化时,点A到动线段CD的距离d (A→CD)始终为2,线段CD的中点为M.
①在图(2)中画出点M随线段CD运动所围成的图形并求出该图形的面积.
②点E的坐标为(0,2),m>0,n>0,作MH⊥x轴,垂足为H.是否存在m的值,使得以A、M、H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OE相似?若存在,求出m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分析:(1)如图(1)过点A作AC⊥OB于C,由B点的坐标就可以得出OB平分∠xOy,由勾股定理就可以求出AC的值而得出结论;
(2)如图(2),过点G1作G1F⊥OB于点F,则G1F就是点G1到线段OB的距离.过点D作G2D⊥OB交直线x=1于点G2,由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勾股定理就可以求出结论;
(3)①如图(3),运用分类讨论思想,当点C在以A为圆心,半径为2的⊙A的右半圆上时,当点C从C1到C2时,当点C从C4到C3时,当点D在以A为圆心,半径为2的⊙A的左半圆上时,点M在圆弧M1FM4上运动;根据圆的面积公式和矩形的面积公式就可以求出结论;
②利用分类思想分情况讨论如图(4),当点M位于左侧圆弧上时,m≤0,不合题意;如图(4),当点M位于线段M1M2上时,由学生三角形的性质就可以求出结论,如图(5),当点M位于右侧圆弧M1FM4上时,连结GM,其中点G是圆弧的圆心,坐标为(6,0).根据勾股定理建立方程就可以求出结论.
解答:解:(1)作AC⊥OB于C,
∴∠ACO=90°.
∵B(3,3),
∴OB平分∠xOy,
∴∠AOB=45°.
∴∠OAC=45°,
∴∠OAC=∠AOC,
∴AC=OC.
∵A(4,0),
∴OA=4.
在Rt△AOC中,由勾股定理,得
AC=2
2

∴点A到线段OB的距离d(A→OB)=2
2

故答案为:2
2


(2)∵OB平分∠xOy,
∴OB的解析式为:y=x
∵点G的横坐标为1,
∴点G在直线x=1上,设直线x=1交x轴于点H,交OB于点K.
①如图,过点G1作G1F⊥OB于点F,则G1F就是点G1到线段OB的距离.
∵OB的解析式为:y=x,
∴△G1FK,△DHK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d(G1→OB)=
5

∴KF=
5
,由勾股定理得GK=
10

∵KH=OH=1,
∴HG1=
10
+
1.
即G1的纵坐标为
10
+1;
②如图,过点D作G2D⊥OB交直线x=1于点G2,由题意知△DKG2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d(G2→OB)=
5

∴DK=DG2=
5

∴G2K=
10

∴G2H=
10
-1

∴点G2同样是满足条件的点.
∴点G2的纵坐标为1-
10

综上,点G的纵坐标为1+
10
或1-
10


(3)①如图(3),当点C在以A为圆心,半径为2的⊙A的右半圆上时,点M在圆弧M1FM4上运动;
当点C从C1到C2时,点M在线段M1M2上运动;
当点C从C4到C3时,点M在线段M4M3上运动;
当点D在以A为圆心,半径为2的⊙A的左半圆上时,点M在圆弧M2OM3上运动;
∴点M随线段CD运动所围成的封闭图形是图中实线部分,面积为16+4π.  
②存在.
图(4)由A(4,0),E(0,2),得
OE
OA
=
2
4
=
1
2

( i)当点M位于左侧圆弧上时,m≤0,不合题意;
( ii)如图(4),当点M位于线段M1M2上时,
∵MH=2,∴只要AH=1,就有△AOE∽△MHA,
此时OH1=5,OH2=3.
∵点M为线段CD的中点,CD=4,
∴OH1=5时,m=3;OH2=3时,m=1.               
( iii)如图(5),当点M位于右侧圆弧M1FM4上时,连结GM,其中点G是圆弧的圆心,坐标为(6,0).
图(5)设MH3=x,∵AH3>M3H3
∴AH3=2x,∴GH3=2x-2,又GM=2,
在Rt△MGH3中,由勾股定理得:(2x-2)2+x2=22
解得x1=
8
5
,x2=0(不合题意,舍去),
此时AH3=
16
5
OH3=OA+AH3=
36
5

∵点M为线段CD的中点,CD=4,∴m=
26
5

综上所述,存在m=1或m=3或m=
26
5
,使得以A、M、H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OD相似.
点评:本题考查了点到直线的距离的运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的运用,勾股定理的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的运用,点的坐标的运用,解答时证明三角形相似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求解是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

(2013•燕山区一模)若实数a与-3互为相反数,则a的值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

(2013•燕山区一模)春节假期,全国收费公路7座以下小型客车实行免费通行.据交通运输部统计,春节期间,全国收费公路(除四川、西藏、海南外)共免收通行费846 000 000元.把846 000 00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应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

(2013•燕山区一模)如图,点P是⊙O的弦AB上任一点(与A,B均不重合),点C在⊙O上,PC⊥OP,已知AB=8,设BP=x,PC2=y,y与x之间的函数图象大致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

(2013•燕山区一模)如图,直线y=2x-1与反比例函数y=
kx
的图象交于A,B两点,与x轴交于C点,已知点A的坐标为(-1,m).
(1)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2)若P是x轴上一点,且满足△PAC的面积是6,直接写出点P的坐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013•燕山区一模)阅读下列材料:
问题:如图(1),已知正方形ABCD中,E、F分别是BC、CD边上的点,且∠EAF=45°. 判断线段BE、EF、FD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小明同学的想法是:已知条件比较分散,可以通过旋转变换将分散的已知条件集中在一起,于是他将△DAF绕点A顺时针旋转90°,得到△BAH,然后通过证明三角形全等可得出结论.
请你参考小明同学的思路,解决下列问题:
(1)图(1)中线段BE、EF、FD之间的数量关系是
EF=BE+DF
EF=BE+DF

(2)如图(2),已知正方形ABCD边长为5,E、F分别是BC、CD边上的点,且∠EAF=45°,AG⊥EF于点G,则AG的长为
5
5
,△EFC的周长为
10
10

(3)如图(3),已知△AEF中,∠EAF=45°,AG⊥EF于点G,且EG=2,GF=3,则△AEF的面积为
15
15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