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题目】不断弯折铁丝,铁丝的温度升高,是通过 的方法增大铁丝内能的;把铁丝放在火上烤,铁丝的温度升高,是通过 的方法增大铁丝内能的。

【答案】做功、热传递

【解析】

试题分析: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做功和热传递两种,这两种方式在改变内能上是等效的,铁丝的温度升高,是通过做功的方法增大铁丝内能的;把铁丝放在火上烤,铁丝的温度升高,是通过热传递的方法增大铁丝内能的。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是在同一位置开始同向运动的甲、乙两物体路程s与时间t关系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物体同时开始运动

B.以甲为参照物,乙是运动的

C.在t=5s时,甲、乙两物体速度相同

D.甲物体的运动速度为2m/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身高1.6 m的人,站在平面镜前2m处,则人在镜中的像高 m,像与人的距离为 m,若此人以1m/s的速度远离平面镜运动2s,像与平面镜的距离为 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

(1)使光线以不同角度入射进行实验,测量结果如表格所示.由此可得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 入射角.

实验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

1

30°

30°

2

40°

40°

3

50°

50°

(2)将一束光贴着纸板A沿EO射到O点,若将纸板B向前或向后折,目的是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 内,此时在纸板B上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3)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B沿FO射到O点,光将沿图中的 方向射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2009年7月22日上午,我们观看到了本世纪发生的最重要的一次日全食,关于日食的形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跟光的色散有关 B.跟光的直线传播有关

C.与光的漫反射有关 D.与光的折射有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

1)实验前,同学们就器材的选取进行了讨论,正方和反方提出了许多观点,小明把他们的观点整理记录如表,其中合理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序号)

2)小明安装的实验器材如图甲所示。用酒精灯给水加热,当温度达到88℃时开始记录数据。在看到水沸腾现象后,小明就熄灭了酒精灯,然后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水沸腾时温度与时间关系的图象,如图乙所示。由图可得水的沸点为_____________℃

3)在评估与交流环节,同学们认为小明的实验仍存在不足,并对水沸腾后小明还应进行的实验操作提出了一些建议,其中正确的是( )

A.调大酒精灯火焰,继续加热直到水温达到100

B.撤掉烧杯上的纸板,继续加热直到水温达到100

C.撤去酒精灯,继续观察温度计的示数,记录数据

D.继续用酒精灯加热几分钟,观察温度计的示数,记录数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9分)某学校组织九年级同学参观南京明文化村活动,在景区他们对一块巨大的石块产生了兴趣,经导游介绍知道这就是有名的阳山碑材

(1)他们想知道这块碑材的密度,就在碑材旁找到了一块材料与碑材相同的小石块。

A.用调节好的托盘天平称小石块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砝码及游码的位置如图(2)所示,则石块的质量是 gH

B.用量筒测得小石块的体积如图(3)所示,石块的体积是 cm3

C算出碑材的密度是 g/cm3.

(2)他们从导游介绍材料中知道碑材长、宽、高分别是51m、14m、4.5m。小明算出了这块碑石的体积是3213m3。请计算这块碑材的质量。

(3)这块碑材对地面的最小压强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在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来探究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所示,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其目的是使像成在______.

2当烛焰距凸透镜15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_______(放大/缩小)的实像,在此基础上,将蜡烛和光屏互换位置,此时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_______(倒立/正立)的_______(放大/等大/缩小)的实像。当烛焰距凸透镜20cm时,成像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焰烛、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的情况下,若固定蜡烛与透镜,无论怎么移动光屏,屏上不出现清晰像,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若固定透镜与光屏,无论怎么移动蜡烛,屏上不出现清晰像,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