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11、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张娟娟打破了韩国独得射箭金牌的神话,获得个人射箭金牌,如图所示,当张娟娟拉开弓时,弓具有
弹性势
能,当箭射出的瞬间,弓的
弹性势
能转化为箭的
能,在观看录像时我们能看出,箭在空中沿弧线前进,这是因为在空中运行时箭受到
力作用.
分析:判定物体具有什么形式的机械能,要根据物体的特征结合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定义来判定.
要确定是哪两种形式的机械能的转换,可以从每种形式的机械能的大小的变化入手分析,其转化过程是由减小的那种形式的机械能向增多的转化.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由于受到力的作用.结合实际情况分析箭的受力情况.
解答:解:弓被拉开后,发生了弹性形变,根据弹性势能的定义可知,弓具有弹性势能.
箭射出的瞬间,弓的形变程度在减小,所以弓具有的弹性势能减小.箭由静止变为运动,所以箭的动能增加,所以该过程是由弓的弹性势能转化为箭的动能.
箭在空中前进的同时,也在下落,说明箭受到了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就是重力.
故答案为:弹性势;弹性势;动;重.
点评:关于各种形式机械能之间的转化具体分为四个过程,其中重力势能与动能之间有两个:①下降过程,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②上升过程,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弹性势能与动能之间也有两个:①撞击过程,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②反弹过程,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在解决此类问题时,可以根据题目中提到的物理过程对号入座,即可获得答案.但要注意匀速下降和匀速上升这种特殊情况.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精英家教网60米的高度、240秒,侯斌用双手完成“攀登”,感动全世界!在2008年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上,在最激动人心的点火环节,三届残奥会冠军侯斌以一种最为震撼人心的方式,独自拉紧绳索攀升到主火炬台,并点燃了残奥会主火炬.侯斌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提升自己和轮椅 (承担的绳子数n=4),若人、轮椅等总重为1100N,摩擦及绳重不计,绳端拉力为300N时可使物体匀速上升,
求:(1)侯斌匀速上升时绳子的下降速度?
(2)动滑轮有多重;
(3)若人以0.25m/s的速度上升,则拉力的功率多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在2008年北京残奥会的开幕式上,盲人火炬手平亚丽在导盲犬的带领下将圣火传给主火炬手侯斌.为隆重体现奥运点火仪式,候斌带着圣火(自己拉着绳子)缓缓上升.
(1)侯斌借助一个滑轮组(如图只一个动滑轮),从图中清晰可见绳子的一端被侯斌拉住,另一端是系在动滑轮上的,要构成滑轮组,上端至少需要
2
2
个定滑轮.
(2)为减轻重量卸掉假肢,侯斌体重有70kg,再加上9kg重的轮椅和火炬,动滑轮和挂架重3kg.火炬塔的点火口在距离地面39m高的地方,若不计摩擦和绳子的重量,侯斌从拉起离开地面到点燃火炬塔需要做多少功?装置的机械效率为多大?(g取10N/kg)
(3)组委会要求侯斌从拉动绳子离开地面到点燃火炬塔只有短短4min,他拉绳子的速度至少需要多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2012?思明区一模)在2008年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上,三届残奥会冠军侯斌独自拉紧绳索攀升60m点燃主火炬,侯斌用自己顽强的毅力感动着全世界!若总用时240s,则:
(1)侯斌上升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如图所示,人、轮椅等总重为1100N,动滑轮组重100N,承担重量的绳子数n=4,若摩擦及绳重不计,侯斌匀速上升时作用在绳端的拉力为多少牛?
(3)整个过程中,侯斌所做的总功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2009?泉港区质检)在2008年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上,三届残奥会冠军侯斌坐在轮椅上靠着双手和一根绳索(如图所示),将自己提升了34米,经过艰苦卓绝的5分钟的攀登,点燃了主火炬,感动全世界!若人、轮椅总重为1100N,侯斌用420N的拉力通过滑轮组提升自己和轮椅 (滑轮组承担物重的绳子段数n=3).
求:(1)侯斌拉索上升时的平均速度?(2)侯斌攀登时做的有用功、总功各是多少?(3)该滑轮组的效率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在2008年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上,三届残奥会冠军侯斌独自拉紧绳索,在240s时间内攀升到60m高度的主火炬台上,点燃了残奥会主火炬,令全世界动容!如图所示,侯斌用滑轮组提升自己和轮椅(承担的绳子数n=4),若人、轮椅和火炬的总重为1100N,摩擦及绳重不计,整个装置匀速上升时,绳端拉力为300N.试解答下列问题:
(1)匀速上升时,侯斌手中的绳子下降速度有多大?
(2)侯斌所用滑轮组中的动滑轮有多重?
(3)为了开幕式上的精彩表现,侯斌进行了多次演练.在某次演练中,侯斌相对地面以0.2m/s的速度上升,求侯斌对绳子自由端拉力的功率多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