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题目】2013,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空气被严重污染,有害物质含量严重超标,其中P2.5是天气阴霾的主要原因,P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物,容易被吸入人的肺部造成危害,其中2.5μm=_____nm=_____cm.

【答案】2.5×103 2.5×10-4

【解析】

[1] 因为:

1μm=103nm

所以:

2.5μm=2.5×103nm

[2] 因为:

1μm=10-4cm

所以;

2.5μm=2.5×10-4cm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观察水边风景照片,总会发现倒影部分比景物本身暗一些,这是由于(  )

A.水面只将一部分的入射光线反射入人眼B.眼睛的错觉

C.光线被反射掉一部分D.冲洗照片质量有问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在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把两段电热丝A,B分别放在如图所示的甲、乙两个完全相同的烧瓶中并接入电路,在烧瓶中加入质量、初温均相同的煤油,再分别插入相同的温度计.闭合开关通电一定时间,可以通过温度计的示数变化情况,了解电热丝产生热量的多少.已知A,B两电热丝的电阻分别为RA , RB , 且RA>RB . 这个方案是用来探究和通电时间相同时,电流通过电热丝产生的热量与大小的关系.请你应用所学知识推断,实验过程中(选填“甲”或“乙”)烧瓶内煤油的温度升高得更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物体带电的几种方法
自然界经常出现物体带电的情况,你知道有几种方法可以使物体带电吗?
使物体带电有这样几种方法:
摩擦起电:实验室经常用玻璃棒与丝绸、橡胶棒与毛皮相互摩擦起电.其实,日常用的塑料梳子、笔杆、尺子与头发或晴纶针织物摩擦也极易起电.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不同物质的原子束缚电子的能力不同,在摩擦过程中,电子发生转移而使相互摩擦的二物体带上了等量的异种电荷.
根据不同物质的原子核对电子束缚本领的大小不同,科学家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出了起电顺 序表:兔毛﹣玻璃﹣羊毛﹣丝绸﹣铝﹣木﹣硬橡胶﹣硫磺﹣人造丝‥‥‥.顺序表中任意两种物质相互摩擦时,排在前面的物质带正电,排在后面的物质带负点;两物质次序相隔越多,起电的效果就越好.
接触起电:将一带电体与一不带电体接触时,就会有一部分电子或从带电体跑到带电体上,或从非带电体跑到带电体上,使原来不带电体上带上了与带电体相同的电荷.
感应起电:将一带电体A靠近与大地绝缘的导体B的左端时,由于电荷间的相互作用,B的左端聚集了与A相反的电荷,右端聚集了与A相同的电荷.如图甲所示,这就是感应起电.

(1)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不同物质的原子束缚电子的能力不同,其实质是发生了转移.
(2)若用兔毛与木条相互摩擦而带电,兔毛将带电.
(3)如图乙是在科技馆看到的静电游戏“怒发冲冠”,这是因为通过起电,电荷通过人体传到头发上,头发由于而使头发竖起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科学家与对应的成就不相符合的是(  )

A.爱因斯坦一一提出相对论B.牛顿一一实验物理的先驱

C.哥白尼提出日心说D.玻尔建立量子理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物体振动,人们就能听到声音

B.超声波的频率非常高,但人耳还是可以听见

C.闻其声,知其人判断的依据是人发出声音的音调

D.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是指响度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仁爱礁是我国的固有领土,隶属我国海南省三沙市,中国公务船只定期在那里巡视,如图14所示是我国一艘装备精良的现代化综合公务船.

(1)该船以20km/h的速度匀速航行了5h,则航行的距离是多少_____

(2)若该船的声呐探头距海面深度为10m,则该声呐探头受到海水的压强是多少____

(3)该船满载时排水量为5x106kg,则船受到的重力和浮力各为多少____,_____(海水密度为1.03x103kg/m3,g10N/k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小明在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时,将重为100g的物体放入盛水的玻璃杯中,溢出90g的水,则(  )

A.物体会漂浮在水面上B.物体会悬浮在水中

C.物体会沉入杯底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实验探究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探究过程一般包括如下环节:①设计和进行实验,②得出结论,③提出问题,④做出假设,探究过程的第一个环节通常是__________(请选填序号)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