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如图(a)所示,盛有水的烧杯和小车一起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当烧杯中的水出现如图(b)所示的状态时,说明小车在做___________ (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运动,在此过程中,小车的惯性___________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2018年4月2日8时15分左右,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入大气层,绝大部分器件在进入大气层过程中烧蚀销毁,剩余部分落入南太平洋中部区域。天宫一号飞行器在这个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动能和重力势能都增加
B. 机械能保持不变
C. 内能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的
D. 减少的重力势能全部转化成内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用塑料棒摩擦毛衣,塑料棒能够吸引纸屑,说明带电体具有_____的性质,如果用摩擦过的塑料棒接触验电器金属小球(如图所示),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这是因为箔片带_____(同/异)种电荷相互排斥,摩擦起电的实质是_____在物质间转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图甲是某家用电熨斗。电路原理如图乙,R1、R2为发热体,R1的阻值为110Ω,通过S1、S2实现温度控制。电源电压为电熨斗的额定电压220V,电熨斗消耗的最大功率为660W。
(1)只闭合S1,求通过R1的电流;
(2)只闭合S2,求R2在60s内产生的热量;
(3)为适应更多衣料,小明对电路做了改造(如图丙)。当电熨斗控制开关S1、S2处于原低温工作状态不变时,移动滑片P,相应发热体的功率可在原功率的25%~100%之间变化。求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至少为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小明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先用焦距20cm的凸透镜甲进行实验,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缩小,实像如图所示。
(1)他改用10cm的凸透镜乙继续进行实验,如果不改变发光体和凸透镜的位置,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应向_____移动(选填“左”、“右”)。
(2)改用10cm的凸透镜乙继续进行实验时,光屏所成清晰的像偏下,要是光屏所成的像移动到光屏中央处位置,应使凸透镜向_____移动(选填“上”、“下”)。
(3)光屏上得到发光体清晰的像时,小明不小心用手指尖触摸到凸透镜,此时光屏上_____(选填“会有指尖的像、“会出现指尖的影子”、“发光体的像暗了一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甲是小明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在平面镜上放置一块硬纸板,纸板由可以绕ON折转的E、F两部分组成.
(1)要使入射光和其反射光的径迹同时在纸板上出现,你认为纸板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是___(选填“垂直”或“不垂直”).实验时,从纸板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光的径迹,这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___反射.
(2)小明让一束光沿AO贴着纸板E射到平面镜上,在纸板F上会看到反射光OB的径迹.三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实验所测得数据如表一所示.他根据表中数据得出的结论和其他同学的结论并不一致.请你分析小明测量实验数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能是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小明同学利用图乙所示的器材探究“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律”时,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电路图.
(1)请按电路图连接好实物电路;
(2)闭合开关S,用电流表分别测出了a、b、c三处的电流,如表所示,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该同学得出的结论是否可靠,并说明理由_____.
表1
测量处 | a | b | c |
电流/A | 0.2 | 0.2 | 0.2 |
(3)小宁同学也做了此实验.根据丙图示数所记录电流的数据如表2所示,从表2中可以看出c处的电流比a、b处的电流大许多,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_____.
表2
测量处 | a | b | c |
电流/A | 0.2 | 0.2 | 1.0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工人在野外施工,需要将质量为4.2kg,初温为10℃的铝合金工件升高一定的温度,除了保温瓶中尚存的温度为90℃的1.2kg热水外,无其它热源。工人将热水分成5等份,将铝合金工件依次放入这5份热水中(每次热传递完全),放入第四份热水前,铝合金工件的温度为多少?已知铝合金的比热容为0.88×103J/(kg℃),不计工件与热水向周围环境传递热量
A. 47.7℃ B. 51.2℃ C. 59.5℃ D. 66.0℃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