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题目】小明同学在测灯泡的电流与电压关系的实验时,根据所测数据绘制了如图所示的图象,小明观察到图象不是一条直线,思考后得出产生原因是

【答案】灯泡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大
【解析】解:
利用图中的U﹣I图线,结合欧姆定律可知灯丝的电阻值在增大;
导体电阻的决定因素有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当灯泡中有电流通过时,灯丝要发热,且电流越大,温度越高.灯丝的温度越高,灯丝的电阻就越大.由于灯丝电阻的变化,所以灯泡的U﹣I图线不是一条直线.
所以答案是:灯泡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大.
【考点精析】利用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对题目进行判断即可得到答案,需要熟知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电阻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无关).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国庆假期,小林家的台灯灯泡坏了,小林的爸爸帮他换了新灯泡.细心的小林发现,新灯泡玻璃是透明的,而旧灯泡的玻璃看上去发黑了(如图所示).小林的爸爸告诉小林,灯丝是钨做的,发光时灯丝的温度很高.小林大叫,我知道了,这是发生了物态变化,请你将小林的想法写下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在木棒的一端缠绕一些铜丝制成两个完全相同的简易密度计,现将它们分别放入盛有不同液体的两个烧杯中,如图所示,当它们竖直静止在液体中时,液面高度相同。从观察到的现象可以判断:两个简易密度计所受浮力F_____F、两杯液体的密度ρ_____ρ、两个烧杯底部所受液体的压强p_____p(选填大于”、“小于等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甲、乙两个完全相同的杯子盛有不同密度的盐水,将同一个鸡蛋先后放入其中,当鸡蛋静止时,两个杯子中液面恰好相平,鸡蛋在两杯中所处的位置如图所示,则(

A. 甲杯盐水的密度较大

B. 鸡蛋在两杯中排开液体的质量相等

C. 甲杯底部所受的液体压力较大

D. 鸡蛋在乙杯中受到的浮力较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关于公式R=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导体的电阻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B.导体的电阻与通过导体的电流成反比
C.导体的电阻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与通过导体的电流无关
D.导体的电阻等于导体两端电压和通过导体的电流的比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小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其中焦距为15cm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光屏和点燃的蜡烛分别位于凸透镜的两侧.

(1)小刚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1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直到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该像是的实像.(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
(2)小刚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3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直到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该像是(选填“倒立”或“正立”)的实像.这个实验现象能够说明的成像特点.(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照相机 B.幻灯机 C.放大镜
(3)小刚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40cm刻度线处,他从透镜的右侧向左看,通过透镜可以看到烛焰的像.(选填“倒立”或“正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小新想利用实验探究电流跟电压的关系,于是他选取了电流表、电压表、定值电阻、开关、滑动变阻器、导线等实验器材进行实验
(1)画出实验电路;
(2)写出实验步骤;
(3)画出实验记录表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为了比较水和沙子吸热本领的大小,小敏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有质量、初温都相同的水和沙子,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对其加热,实验数据记录如表:

质量/g

升温10℃所需时间/s

升温20℃所需时间/s

升温30℃所需时间/s

沙子

30

64

89

124

30

96

163

220


(1)在此实验中用表示水和沙子吸热的多少;
(2)分析表中的实验数据可知: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升高相同温度时,水吸收的热量(选填“大于”或“小于”)沙子吸收的热量;
(3)如果加热相同的时间,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选填“水”或“沙子”)升高的温度更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工厂利用地热温泉水辅助冬季供暖.地热温泉每天出水量为2.5×104kg,温泉水的初温是80℃,供暖后温度降低到40℃.温泉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试求:
(1)这些温泉水每天放出的热量是多少?
(2)若这些热量由热值为3.0×107J/kg的焦炭提供,至少需要完全燃烧多少千克的焦炭?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