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加拿大落基山南段众多国家公园,自然风光美丽壮观,2017年3月,中国某旅游团到加拿大旅行考察。读“50°N附近温哥华-温尼伯地形剖面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1】【1】根据图中信息,判断温尼伯的自然带是
A.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 亚寒带针叶林带
C. 苔原带 D. 冰原带
【2】【2】从温尼伯乘车前往落基山前的莱斯布里奇,发现沿途的景观带依次过渡为
A. 森林草原、森林、荒漠草原、草原 B. 荒漠草原、草原、森林草原、森林
C. 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 D. 草原、荒漠草原、森林、森林草原
【3】【3】游客继续西行至温哥华,发现这里与莱斯布里奇景观不同,造成这种景观差异的基础是
A. 热量 B. 地形 C. 水分 D. 洋流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北京市某校“地理社团”进行了网上模拟探究活动,图中大图表示模拟探究的区域和探险路线,下图示意苏门答腊岛。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地理现象与主要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 )
A. ①与②风向不同——大气环流不同
B. ③与④气候不同——海陆位置不同
C. ⑤与⑥自然带不同——海拔高度不同
D. ①与⑥植被相似——气候类型相同
【2】苏门答腊岛曾多次发生重大泥石流灾害,其原因有 ( )
①距海较近,降水丰沛 ②地形崎岖,坡度较大③多火山灰,土质坚实 ④处板块边界,岩石破碎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为了验证某个知识,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1】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验证
A. 热力环流 B. 海陆热力差异 C. 温室效应 D. 风的形成
【2】【2】下列地理现象的成因与该实验原理相同的是
A. B.
C.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民以食为天,粮以土为本。”近年来,保护性耕作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是指对耕地实行免耕或浅耕措施,并在粮食收割时,及时将作物秸秆粉碎后归还农田,或者将庄稼茬子留在田地过冬。下表为某地实验前后冬春季节有关资料表。据表回答下面小题。
【1】实验结果反映了实行保护性耕作法能
①保持土壤水分②增强土壤透气性 ③增加大气湿度 ④减少空气污染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2】下列哪项不属于实行保护性耕作法后产生的有利影响
A. 减轻土壤盐碱化程度 B. 保持土壤肥力
C. 增强土壤抗风蚀能力 D. 减少洪涝灾害发生次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是我国某地区的生产模式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影响图中不同生产模式分区的主导因素为
A. 地形 B. 土壤 C. 水源 D. 热量
【2】过渡带最不适合进行的农业生产方式是
A. 小麦农场 B. 畜牧业
C. 灌草种植 D. 野生动物繁育基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2017·太仓月考)根据人口密度的变化可以将中国不同地区划分为快速增加、缓慢增加、缓慢降低和快速降低四个类型。其中人口密度快速增加的地区集中分布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都市圈和青藏高原等地区。下图是2000~2010年不同因素对我国四类地区人口密度变化的影响程度对比。图中的系数绝对值越大,对人口密度的影响程度越大;系数为正时,影响因素与人口密度变化为正相关,反之,为负相关。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人口密度降低的地区主要分布在
A. 人口密集省份 B. 山地丘陵地区
C. 水源短缺地区 D. 经济落后省份
【2】据图可知长江三角洲地区
A. 初始人口密度较低,环境承载力大
B. 医疗条件好,人口自然增长较快
C. 发达的经济掩盖了人口密度过大的劣势
D. 交通通达度高,是人口增加的主要“拉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近年来,高温、酷寒、干旱、洪涝等极端天气时有发生,气候异常逐渐趋于常态。有人认为2011年冬季欧洲地区遭遇了“千年极寒”,引发极寒的主要原因可能有( )
A. 东澳大利亚暖流减弱 B. 日本暖流减弱
C. 墨西哥湾暖流减弱 D. 巴西暖流减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表为三地连续两日日出与日落时刻(北京时间)。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三地按纬度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 B. ②①③ C. ③①② D. ①③②
【2】若③地为北京,则此时( )
A. 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 B. 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C. 北极圈内极昼的范围逐渐扩大 D. 各地昼夜长短相差最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