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能否按照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直接关系着我国国家的兴衰.读我国部分省区人口承载状况(实际人口密度与理论承载密度之比)及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人口流动示意图.完成(1)~(4)题.
(1)图示地区人口负担最轻的省区是 , 试分析其主要原因 .
(2)分析图中省区间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
(3)该区域内人口承载状况大于2的省区通过区域合作,其人口承载状况将(变大或变小).
(4)根据图示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缓解我国人口压力的主要措施.
【答案】
(1)广东;气候宜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等(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等(社会条件优越),环境人口容量大.
(2)
地区间收入差距(或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户籍制度的改革.
(3)变小
(4)
努力发展经济,转变以自然条件主导人口承载能力的现状为以经济投入调控人口承载能力;坚定不移地执行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这两项基本国策.
【解析】(1)读图可知,图示地区人口负担最轻的省区是广东省,其主要原因为气候宜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等(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等(社会条件优越),环境人口容量大.(2)读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人口流动示意图,图中省区间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为地区间收入差距(或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户籍制度的改革.(3)该区域内人口承载状况大于2的省区通过区域合作,随着区域开放程度的提高,其人口承载状况将变小.(4)根据图示材料及所学知识,缓解我国人口压力的主要措施为努力发展经济,转变以自然条件主导人口承载能力的现状为以经济投入调控人口承载能力;坚定不移地执行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这两项基本国策.
所以答案是:(1)广东.气候宜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等(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等(社会条件优越),环境人口容量大.(2)地区间收入差距(或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户籍制度的改革.(3)变小.(4)努力发展经济,转变以自然条件主导人口承载能力的现状为以经济投入调控人口承载能力;坚定不移地执行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这两项基本国策.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年日照时数是指太阳直接辐射地面时间的一年累计值,以小时为单位。下图是我国某区域年日照时数分布图。
(1)描述图示区域年日照时数的分布规律。
(2)说出图中甲、乙两区域年日照时数的范围,简要分析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2009年1月2日起,CCTV﹣1黄金剧场51集平民传奇巨作《走西口》大戏登台,该剧描述了民国初年山西人走西口的艰辛与悲凉,是一部山西人用血泪、坚韧、诚信写就的奋斗历程.据此回答下题.
(1)民国初年,山西人“走西口”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山西省( )
A.人口稀疏
B.土地肥沃
C.旱涝灾害频繁
D.大量征兵抗战
(2)当山西等内地省份向西部地区大量移民时,西部地区人口金字塔最可能接近于图中的( )
A.
B.
C.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小明计划于11月29日至12月2日前往国外某城市进行为期四天的考察学习。图a是他利用手机查询到的当地天气预报截图(图中11月29日最低温-12 ℃,最高温-7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图a 图b
【1】小明发现考察学习期间有一日天气晴好,最可能是
A. 11月29日 B. 11月30日 C. 12月1日 D. 12月2日
【2】图b四城市中,小明最可能前往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图比例尺为一万分之一,如将其扩大一倍,新图比例尺为
A. 五千分之一 B. 图上一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00米 C. 1︰1000 D. 1∕2000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降水的总体特征是什么?为什么?
(2)图中200mm等降水线向北凸出的原因。
(3)该山脉东侧阴影部分地形区农业比较发达的主要自然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太阳光照图(阴影部分为黑夜),回答下题.
(1)关于该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示为南半球
B.此时地球公转速度最慢
C.此时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D.此时正是南极考察的最佳时期
(2)该日A点的昼长是( )
A.9小时
B.8小时
C.10小时
D.8小时30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