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中国与印度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两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回答下列问题:

(1)读“中印某农作物的主要分布区图”,说出A、B两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并简述形成该农业地域类型共同的区位条件。(8分)

           

    (2)自1978年起到21世纪初,中印两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2001年中国农业增加值达到14610亿元,比1978年实际增长了1.85倍;全国乡镇企业增加值达到29356亿元,比1978年增长近140倍。中国的粮棉产量居世界首位。

    印度自60到80年代相继进行了“绿色革命”(种植业)、“白色革命”(牛奶生产合作)、“蓝色革命”(水产养殖业)。1994年印度用于农业研究的经费占GDP的比重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印度农业科技信息系统为农户提供网络交易平台及种植技术等各种信息。今天的印度已经从一个严重缺粮的国家实现了粮食的基本自给。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与印度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12分)

(1)水稻种植业(2分)   高温多雨的气候,适宜生长;地势低平,适宜水田管理;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三点答对两点可得6分)

 (2)中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引导农村经济进步。(若答出科技推动农业进步,也可给分)(8分)印度: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政府关注农业研究,以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于农业。(4分)


解析:

命题意图:本题以区域地理为背景,以某种作物的分布图为载体,考查高中地理的主干知识。试题既有学科基本原理的考查,同时考查了区域比较能力和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等。同时密切联系现实生活,通过较为巧妙的设问,隐含着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立和谐社会的关注,评价考生对地理科学方法的掌握状况。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灾区卷,文综,39-(3)(4))

阅读分析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黄河源出巴颜喀拉山,于山东垦利县境入海。其干流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5平方千米。黄河养育着中华民族,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材料一

黄河是中国历史上决口、改道最多的河流。春秋以前,黄河下游流经河北平原入海,河道无所约束,漫流改徙无定,时常多股河道并存。战国时期,黄河下游两岸筑堤,河道逐渐固定。由于中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河水浊重,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汉文帝时黄河下游出现大规模决口。东汉初年,王景治河,随地势高低,截弯取直,修筑堤防,开辟了一条新的河道。其后,北方游牧民族人居黄河中游,大片土地由耕转牧,水土流失相对减缓。至唐末,800年间黄河下游河道相对稳定。

北宋初年,随着黄河下游河道逐渐淤高,出现悬河,“高民屋殆逾丈”。1128年,宋东京留守杜充为阻止金兵南下,于李固渡扒开河堤。黄河决口,东经豫东北、鲁西南地区,汇为入淮。此后七百多年间,黄河不再进入河北平原,夺淮入海,多次决口、改道,改变了黄淮平原的原有水系。水患遍及黄淮平原,洪水吞没大片土地,夺去千百万人的生命和财产。洪水过后形成的许多沙丘和沙坡,吞噬大量农田、房屋,淤没城市,淤塞运河,阻塞交通。明清时期,黄淮平原“农业生产日趋衰落,成为全国贫困地区之一”。

——摘编自邹逸磷《中国历史地理概论》

(1)据《河防一览》记载,黄河平时“沙居其六”,伏汛时“水居其二”,试说明原因。

(2)自开封以下的黄河河段向东北流入渤海,与南下夺淮入海相比会新增一种水患。指出该水患的名称并说明其发生的季节与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读下图,回答(1)—(2)题。

(1).图中甲山地的地质构造属于     

A.背斜构造        B.向斜构造      

C.断层构造       D.板块构造

(2).图中乙处河谷的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流水侵蚀作用    B.风力侵蚀作用      C.流水沉积作用    D.风化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下列地质作用在形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一地貌过程中起作用的是(     )

A、内力作用   B、变质作用    C、侵蚀作用     D、固结成岩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读“储油构造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形态上看,该构造是_____________构造。

(2)图示储油构造经过一段时间开采后,出油量会逐渐减少,这时可以通过向油井中注入水的办法增加出油量,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石油形成的原理推论,图中储藏石油的岩石属于三大类岩石中的_____________岩。

(4)图中地质构造在成因上主要是由于受_____________(内、外力)的作用形成的,地壳运动中的_____________运动往往会形成该构造,若是在地表该构造常会形成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读某类型产业迁移过程图,回答 题:

 


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60—70年代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后期

1.符合上述产业转移的工业类型是

A.技术指向型产业    B.资源密集型产业    C.劳动密集型产业    D.动力指向型产业

2.日本、韩国的企业迁入我国的主要原因是   

A.日本污染严重         B.我国工资水平较低 

C.我国服务业发达        D.日本人口数量剧减

3.关于这种产业转移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利于迁出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B.导致迁入地失业人口增加

C.阻碍了迁入地的城市化进程             D.加剧迁出地的环境污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某面积较小的岛国为改变淡水供给不足的状况,规划在填海地段建地下水库——将收集的雨水和地表径流,通过灌注井储存于地下含水层,需要时回抽补充地面供水。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提出此项规划,是因为该国(双选)    (    )

    A.用水量大    B.降水丰富

    C.干旱少雨    D.污染严重

为解决淡水供给不足问题,现阶段该国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双选)    (    )

    A.节约用水    B.国内跨流域调水

    C.人工降水    D.循环用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对下列各地区环境问题叙述不正确的是

A.西北草原退化                 B.东北草原土壤酸化

C.华北平原土壤盐渍化           D.南方丘陵水土流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我国农村目前仍有许多地方使用农作物秸秆作燃料。据此完成(1)~(2)题。

(1)将秸秆作燃料,产生的最大问题是(  )

A.产生炊烟,污染环境

B.导致水土流失

C.家畜饲料减少,破坏生态平衡

D.有机质不能还田,土壤肥力下降

(2)从生态角度看,农作物秸秆最好的利用方式是(  )

A.发展沼气    B.编织工艺品

C.焚烧回田    D.饲养牲畜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