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为了探究“二氧化碳是否在水存在时才能和过氧化钠反应”。课题研究小组的同学们设计了如右图的实验装置,分别进行甲、乙两次实验:实验甲:干燥的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的反应:在干燥的试管Ⅱ中装入Na2O2 ,在通入CO2 之前,关闭K1 和K2 。在试管Ⅰ内装入试剂X后,打开K1 和K2 ,通入CO2 ,几分钟后,将带火星的木条插入试管Ⅲ的液面上,观察到木条不复燃,且Ⅱ中的淡黄色没有变化。实验乙:潮湿的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的反应:在试管Ⅰ内装入试剂Y,其他操作同实验甲,观察到木条复燃,且Ⅱ中的淡黄色变为白色。试回答下列问题:

(1)在装入Na2O2后,通入CO2前,关闭K1和K2的目的是________           

(2)在实验甲中,试剂X是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                 。在实验乙中,试剂Y是________。

(3)根据上述两个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

(4)试管Ⅲ中的NaOH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了确保实验现象的准确性,制备CO2所用的反应物最好选用________

A.大理石  B.小苏打   C.烧碱   D.盐酸   E.稀硫酸   F.稀硝酸

(1)防止Na2O2受潮。(2)X是浓硫酸,其作用是除去CO2中的水。Y是CO2的饱和溶液(或水)  (3)二氧化碳只有在水存在时才能和过氧化钠反应。

(4)除去混在氧气中的过量二氧化碳。  (5)B、E 


解析:

实验的目的:探究二氧化碳是否在水存在时才能和过氧化钠反应。实验甲是干燥的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的反应,故在实验以前应干燥CO2气体,试剂X是浓硫酸。实验乙是潮湿的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的反应,在试管Ⅰ内装入试剂应使二氧化碳变成潮湿的二氧化碳,试剂Y是CO2的饱和溶液(或水)。为了确保实验现象的准确性,制备CO2所用的反应物最好选用稀硫酸,因盐酸、稀硝酸有挥发性,而大理石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钙微溶,故选用小苏打。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精英家教网为了探究“二氧化碳是否在水存在时才能和过氧化钠反应”,课题研究小组的同学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分别进行甲、乙两次实验:
实验甲:干燥的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的反应
在干燥的试管Ⅱ中装入Na2O2,在通入CO2之前,关闭K1和K2.在试管Ⅰ内装入试剂X后,打开K1和K2,通入CO2,几分钟后,将带火星的木条插入试管Ⅲ的液面上,观察到木条不复燃,且Ⅱ中的淡黄色没有变化.
实验乙:潮湿的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的反应
在试管Ⅰ内装入试剂Y,其他操作同实验甲,观察到木条复燃,且Ⅱ中的淡黄色变为白色.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在装入Na2O2后,通入CO2前,关闭K1和K2的目的是
 

(2)在实验甲中,试剂X是
 
,在实验乙中,试剂Y是
 

(3)根据上述两个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是
 

(4)若实验乙中有15.6g Na2O2参加反应,则转移的电子数为
 

(5)为确保该实验现象的准确性,制备CO2所用的反应物最好选用
 
(填编号)
A.大理石       B.小苏打        C.烧碱        D.稀硫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为了探究“二氧化碳是否在水存在时才能和过氧化钠反应”,课题研究小组的同学们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分别进行甲、乙两次实验:

实验甲:干燥的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的反应:在干燥的试管 Ⅱ 中装入过氧化钠,在通入二氧化碳前,关闭K1和K2。在试管I内装入试剂X后,打开K1和K2,通入二氧化碳,几分钟后,将带火星的木条插入试管 Ⅲ 的液面上,观察到木条不复燃,且 Ⅱ 中的淡黄色没有变化。

实验乙:潮湿的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的反应: 在试管I内装入试剂Y,其他操作同实验甲,观察到木条复燃,且 Ⅱ 中的淡黄色变为白色。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在装入过氧化钠后,通入二氧化碳前,关K1和K2 的目的是                  

(2)在实验甲中,试剂X是               ,其作用是                        。在实验乙中试剂Y是                   

(3)根据上述两个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是                                   

(4)试管Ⅲ中的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                                      

(5)为了确保实验现象的准确性,制备二氧化碳所用的反应物最好选用           (填编号)。

A  大理石   B  小苏打    C  烧碱   D  盐酸    E  稀硫酸    F  稀硝酸

(6)CO2和Na2O2的反应机理可用示踪原子分析加以证明,请完成下列反应:

Na2O2+ C18O2 +H218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某校课题研究小组的同学们为了探究“二氧化碳在什么条件下和过氧化钠反应”。甲同学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探究:

实验一:干燥的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的反应:

在干燥的试管Ⅱ中装入Na2O2,立即塞紧该试管的试管塞(试管塞上两导气管上的K1和K2处于关闭状态),在试管Ⅰ内装入试剂X后,按图连好装置,打开K1和K2,通入CO2。几分钟后,将带火星的木条插入试管Ⅲ中,观察到木条不复燃,且Ⅱ中的淡黄色没有变化。

实验二:潮湿的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的反应:

在试管Ⅰ内装入试剂Y,其他操作同实验一,观察到木条复燃,且Ⅱ中的淡黄色变为白色。

        Ⅰ        Ⅱ     Ⅲ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实验一中,试剂X是               , 其作用是                                

(2)在实验二中,试剂Y是              

(3)在装入Na2O2后,立即塞紧试管塞,且关闭K1和K2的目的是                      

                                           

(4)试管Ⅲ中的NaOH溶液的作用是                                                  

(5)根据上述两个对比实验的现象,甲同学得到的结论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12分)某校课题研究小组的同学们为了探究“二氧化碳在什么条件下和过氧化钠反应”。甲同学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探究:

实验一:干燥的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的反应:

在干燥的试管Ⅱ中装入Na2O2,立即塞紧该试管的试管塞(试管塞上两导气管上的K1和K2处于关闭状态),在试管Ⅰ内装入试剂X后,按图连好装置,打开K1和K2,通入CO2。几分钟后,将带火星的木条插入试管Ⅲ中,观察到木条不复燃,且Ⅱ中的淡黄色没有变化。

实验二:潮湿的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的反应:

在试管Ⅰ内装入试剂Y,其他操作同实验一,观察到木条复燃,且Ⅱ中的淡黄色变为白色。

        Ⅰ       Ⅱ     Ⅲ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实验一中,试剂X是              , 其作用是                               

(2)在实验二中,试剂Y是              

(3)在装入Na2O2后,立即塞紧试管塞,且关闭K1和K2的目的是                      

                                           

(4)试管Ⅲ中的NaOH溶液的作用是                                                  

(5)根据上述两个对比实验的现象,甲同学得到的结论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0年湖南省高一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性测试化学卷 题型:实验题

(12分)某校课题研究小组的同学们为了探究“二氧化碳在什么条件下和过氧化钠反应”。甲同学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探究:

实验一:干燥的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的反应:

在干燥的试管Ⅱ中装入Na2O2,立即塞紧该试管的试管塞(试管塞上两导气管上的K1和K2处于关闭状态),在试管Ⅰ内装入试剂X后,按图连好装置,打开K1和K2,通入CO2。几分钟后,将带火星的木条插入试管Ⅲ中,观察到木条不复燃,且Ⅱ中的淡黄色没有变化。

实验二:潮湿的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的反应:

在试管Ⅰ内装入试剂Y,其他操作同实验一,观察到木条复燃,且Ⅱ中的淡黄色变为白色。

        Ⅰ        Ⅱ     Ⅲ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实验一中,试剂X是               , 其作用是                               

(2)在实验二中,试剂Y是               

(3)在装入Na2O2后,立即塞紧试管塞,且关闭K1和K2的目的是                      

                                           

(4)试管Ⅲ中的NaOH溶液的作用是                                                  

(5)根据上述两个对比实验的现象,甲同学得到的结论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