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有关实验现象和解释或结论都正确的是
选项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解释或结论 |
A | 将充满NO2的密闭玻璃球浸泡在热水中 | 红棕色变深 | 反应2NO2N2O4的H<0 |
B | 将少量的溴水分别滴入FeCl2溶液、NaI溶液中,再分别滴加CCl4振荡 | 下层分别呈无色 和紫红色 | 还原性:I->Br->Fe2+ |
C | 某钾盐溶于盐酸,产生无色无味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 | 有白色沉淀出现 | 该钾盐是K2CO3 |
D | 把S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 | 紫色褪去 | SO2具有漂白性 |
A
解析试题分析:A、将充满NO2的密闭玻璃球浸泡在热水中,红棕色变深,说明升高温度反应2NO2N2O4平衡逆向移动,△H<0,正确;B、将少量的溴水分别滴入FeCl2溶液、NaI溶液中,发生的反应分别为Br2 + 2Fe2+====2Fe3+ + 2Br-、Cl2 + 2I- ====2Cl- + I2,还原性:Fe2+>Br-、I->Cl-,错误;C、某钾盐溶于盐酸,产生无色无味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有白色沉淀出现,该钾盐是K2CO3、KHCO3或二者的混合物,错误;D、把S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二氧化硫溶于水显酸性,溶液变红,错误。
考点:考查常见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及实验方案的评价。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单选题
绿色化学要求利用化学反应原理从源头上消除污染。以铜为原料制备硫酸铜,下列四种原理设计,其中最能体现“绿色化学”要求的是
A.Cu +2H2SO4(浓) CuSO4 +SO2↑+2H2O |
B.Cu +Cl2CuCl2,CuCl2+ H2SO4(浓) CuSO4 +2HCl↑ |
C.Cu + H2SO4 +H2O2CuSO4 +2H2O |
D.3Cu +8HNO3=3Cu(NO3)2 +2NO↑+4H2O,Cu(NO3)2+H2SO4(浓) CuSO4 +2HNO3↑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硅主要以单质、氧化物、硅酸盐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 |
B.青铜是我国使用最早的合金,钢是用量最大、用途最广泛的合金 |
C.铁容器可以盛放浓盐酸、浓硝酸、浓硫酸 |
D.漂白粉、漂粉精可用来漂白棉、麻、纸张,不能用作游泳池及环境的消毒剂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煤的干馏、石油的分馏都是物理变化 |
B.工业上常用澄清石灰水和氯气反应制漂白粉 |
C.蛋白质溶液中加入硫酸铵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均能产生白色沉淀,都属于“盐析” |
D.二氧化硅可以用于制造光导纤维,光导纤维遇强碱会“断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三氟化氮(NF3)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它是氨(NH3)和氟(F2)在一定条件下直接反应得到:4NH3+3F2=NF3+3NH4F 。下列有关NF3的叙述正确的是
A.NF3是离子化合物 | B.NF3分子构型是平面三角形 |
C.NF3的氧化性比F2强 | D.NF3中的N呈+3价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图所示是验证氯气性质的微型实验,a、b、d、e是浸有相关溶液的滤纸。向KMnO4晶体滴加一滴浓盐酸后,立即用另一培养皿扣在上面。
己知:2KMnO4+16HCl=2KCl+5Cl2↑+2MnCl2+8H2O
对实验现象的“解释或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 实验现象 | 解释或结论 |
A | a处变蓝,b处变红棕色 | 氧化性:Cl2>Br2>I2 |
B | c处先变红,后褪色 | 氯气与水生成了酸性物质 |
C | d处立即褪色 | 氯气与水生成了漂白性物质 |
D | e处变红色 | 氧化性:Cl2 > Fe3+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单选题
将过量的CO2分别通入到下列溶液中,最终溶液中有白色沉淀析出的是
①CaCl2溶液;②Na2SiO3溶液;③Ca(OH)2溶液;④饱和Na2CO3溶液
A.①②③④ | B.②③ | C.①②③ | D.②④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列实验的现象与对应结论均正确的是
选项 | 操作 | 现象 | 结论 |
A | 将浓硫酸滴到蔗糖表面 | 固体变黑膨胀 | 浓硫酸有脱水性和强氧化性 |
B | 常温下将Al片放入浓硝酸中 | 无明显变化 | Al与浓硝酸不反应 |
C | 将一小块Na放入无水乙醇中 | 产生气泡 | Na能置换出醇羟基中的氢 |
D | 将水蒸气通过灼热的铁粉 | 粉末变红 | 铁与水在高温下发生反应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