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题目】下列物质中,与0.3mol H2O含有相同氢原子数的物质是(  )
A.18.9 g HNO3
B.3.612×1023个HCl分子
C.0.1 mol H3PO4
D.4.48 L CH4(标准状况)

【答案】B
【解析】0.3mol H2O含有氢原子物质的量为0.3mol×2=0.6mol,

A.18.9 g HNO3物质的量为 =0.3mol,由于每个硝酸分子含有1个H原子,故含有H原子物质的量为0.3mol×1=0.3mol,故A不符合题意;

B.HCl物质的量为 =0.6mol,由于每个HCl分子含有1个H原子,故含有H原子物质的量为0.6mol×1=0.6mol,故B符合题意;

C.由于每个H3PO4分子含有3个H原子,故含有H原子物质的量为0.1mol×3=0.3mol,故C不符合题意;

D.CH4物质的量为 =0.2mol,由于每个CH4分子含有4个H原子,故含有H原子物质的量是0.2mol×4=0.8mol,故D不符合题意,

所以答案是:B.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相同物质的量的Na2O2和Na2O的比较中,不正确的是

A.两种物质所含原子个数之比为43

B.两种物质与足量的水反应后所得溶液的体积相等,溶液的浓度不相等

C.两种物质与足量的CO2反应,消耗气体的质量比为11

D.两种物质中阳离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把 通入氨水中发生如下反应: ,当逸出的气体中含有0.28g 时,计算:
(1)参加反应的氨气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2)反应中被氧化的氨气的质量是多少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面是甲、乙、丙三位同学制取乙酸乙酯的过程,请你参与并协助他们完成相关实验任务。
[实验目的]制取乙酸乙酯
[实验原理]甲、乙、丙三位同学均采取乙醇、乙酸与浓硫酸混合共热的方法制取乙酸乙酯。
(1)[装置设计]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设计了下列三套实验装置:

请从甲、乙两位同学设计的装置中选择一种作为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的装置,较合理的是(选填“甲”或“乙”)。丙同学将甲装置中的玻璃管改成了球形干燥管,除起冷凝作用外,另一重要作用是
(2)[实验步骤]
Ⅰ.按丙同学选择的装置组装仪器,在试管中先加入3 mL乙醇,并在摇动下缓缓加入2 mL浓硫酸充分摇匀,冷却后再加入2 mL冰醋酸;
Ⅱ.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Ⅲ.在试管②中加入适量的饱和Na2CO3溶液;
Ⅳ.用酒精灯对试管①加热;
Ⅴ.当观察到试管②中有明显现象时停止实验。
[问题讨论]
步骤Ⅰ安装好实验装置,加入样品前还应检查

(3)写出试管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注明反应条件)。
(4)试管②中饱和Na2CO3溶液的作用是
(5)从试管②中分离出乙酸乙酯的实验操作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物质都具有漂白作用,其中漂白原理为化学变化但没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物质是(

A. 次氯酸B. 双氧水C. 二氧化硫D. 活性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关于汽油、甘油和花生油的叙述正确的是

A.都属于油脂B.都无固定的沸点

C.都能浮在水面上D.只有花生油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N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25℃,1.01×105Pa,11.2L Cl2含有的分子数小于0.5NA
B.物质的量浓度为0.5 mol/L的MgCl2溶液中,含有Cl个数为1NA
C.1molFeCl3与沸水反应生成NA个Fe(OH)3胶粒
D.常温下,23 g NO2含有2NA个氧原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科学家最近又发现了一种新能源——“可燃冰”。它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分子的结晶水合物(CH4·nH2O)。其形成过程是:埋于海底地层深处的大量有机质在缺氧环境中,厌氧型细菌把有机质分解,最后形成石油和天然气,其中许多天然气被包进水分子中,在海底的低温与高压下形成了类似冰的透明晶体,这就是“可燃冰”。这种“可燃冰”的晶体类型是(  )
A.离子晶体
B.分子晶体
C.原子晶体
D.金属晶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制备:目前,我国采用“接触法”制硫酸,设备如图所示:
(1)图中设备A的名称是 , B设备气流a、b温度较高的是(填“a”或“b”).
(2)CuFeS2是黄铁矿的另一部分,煅烧时,CuFeS2转化为CuO、Fe2O3和SO2 ,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