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化学的视角看,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 | B | C | D |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刘禹锡《浪淘沙》诗句 | 司母戊鼎 | 侯德榜 | 瓷器(China) |
诗句中“淘”“漉”相当于分离提纯操作中的“过滤”。 | 属青铜制品,是我国古代科技光辉成就的代表之一。 | 我国化学工业的奠基人,主要成就: 侯氏制碱法,该碱指的是烧碱。 | 属硅酸盐产品,China一词又指“瓷器”,这反映了在西方人眼中中国作为“瓷器故乡”的形象。 |
A. A B. B C. C D. D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MgSO4溶液时,下列情况可能导致实际浓度偏高的是( )
A.称量时部分MgSO4吸收了水蒸气
B.定容时俯视容量瓶上的刻度线
C.洗涤后的容量瓶中有少量水珠
D.溶解过程中有少量的溶液溅出烧杯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以下是以空气、海水中的物质为原料制取纯碱的工业流程:
已知粗盐中含有Ca2+、Mg2+、SO42-等杂质离子。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除去粗盐中的杂质离子可依次加入NaOH溶液、BaCl2溶液、Na2CO3溶液
B. 甲、丙分别为N2、CO2
C. 分离得到丁和NH4Cl溶液的操作是过滤
D. 上述流程中物质转化有涉及置换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常温下,将一定量的氨基甲酸铵置于密闭真空容器中(固体体积忽略不计)发生反应:H2NCOONH4(s)2NH3(g)+CO2(g)△H,达到平衡时测得c(CO2)=amol·L-1。温度不变,达到平衡后压缩容器体积至原来的一半,达到新平衡时测得c(NH3)=xmol·L-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时表明达到平衡状态
B. 达到新平衡时,△H为原来的2倍
C. 上述反应达到新平衡状态时x=2a
D. 上述反应体系中,压缩容器体积过程中n(H2NCOONH4)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除杂方案错误的是( )
选项 | 被提纯的物质 | 杂质 | 除杂试剂 | 除杂方法 |
A | C2H5OH(l) | H2O(l) | 新制的生石灰 | 蒸馏 |
B | NH4Cl(aq) | Fe3+(aq) | NaOH溶液 | 过滤 |
C | Cl2(g) | HCl(g) | 饱和食盐水、浓H2SO4 | 洗气 |
D | NaCl(s) | Na2CO3(s) | 盐酸 | 蒸发 结晶 |
A.A
B.B
C.C
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已知:2C(s)+O2(g)===2CO(g) ΔH=-Q1kJ·mol-1;
C(s)+O2(g)===CO2(g) ΔH=-Q2kJ·mol-1;
S(s)+O2(g)===SO2(g) ΔH=-Q3kJ·mol-1。
CO与镍反应会造成镍催化剂中毒,为防止镍催化剂中毒,工业上常用SO2将CO氧化,二氧化硫转化为单质硫,则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
A. SO2(g)+2CO(g)===S(s)+2CO2(g) ΔH=(2Q1-2Q2+Q3) kJ·mol-1
B. S(s)+2CO(g)===SO2(g)+2C(s) ΔH=(Q1-Q3) kJ·mol-1
C. SO2(g)+2CO(g)===S(s)+2CO2(g) ΔH=(Q1-2Q2+Q3) kJ·mol-1
D. SO2(g)+2CO(g)===S(s)+2CO2(g) ΔH=(2Q1-Q2+2Q3) kJ·mol-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1L0.5mol/L碳酸钠溶液中含有的CO32-离子数为0.5NA
B. 5.6gFe与稀硝酸完全反应,转移的电子数可能为0.2NA
C. 3.2g甲醇中的羟基所含电子数为NA
D. 密闭容器中1molN2与3molH2充分反应,产物分子数为2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一定条件下,在恒容密闭容器中,能表示反应X(g)+2Y(g) 2Z(g)一定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
①X、Y、Z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2
②X、Y、Z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
③容器中的压强不再发生变化
④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Z,同时生成2n mol Y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