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已知金属镁与氯化铁和氯化铜溶液反应有多种实验假设。甲、乙两位同学分别设计合理实验步骤探究该反应的历程。
提出猜想:
甲:推测镁与氯化铁、氯化铜水解产生中的H+反应,拉动水解平衡生成生成H2。
乙:推测镁应与氯化铁、氯化铜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结合对试剂的选择两位同学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过程
编号 | 实验操作 | 预期现象和结论 |
① | 将打磨过的镁条取加入经盐酸酸化的饱和氯化铁溶液,充分反应 | 始终有大量气泡,颜色无明显变化,未见沉淀生成反应完全后取出镁条发现可被磁铁吸引 |
② | 将打磨过的镁条取加入0.1mol/L氯化铁溶液,充分反应 | 有少量气泡,颜色变浅,有红褐色沉淀生成,反应完全后取出镁条发现不能被磁铁吸引 |
根据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甲、乙分别推测解释相应的结论。
(1)写出生成Fe(OH)3胶体的离子方程式:
(2)与甲同学的推测不尽符合的现象是 ,
在实验①③的基础上甲进一步提出猜测:镁与H+反应拉动饱和氯化铁的水解平衡生成Fe(OH)3胶体,故未看到沉淀现象。
要验证甲的进一步猜想,还须补做的实验是
提出你的猜想
(3)乙:根据实验②可推测
(4)结合甲,乙两位同学的推测,你能否谈谈对上述实验事实的认识:
(1)Fe3++H2O=Fe(OH)3(胶体)+3H+ (1分)
(2)未见沉淀生成 反应后的镁条发现可被磁铁吸引 (各1分)
对反应后的溶液用激光束照射,看是否有明亮的光路即是否能产生丁达尔效应(2分)
根据反应生成大量气泡,则说明镁与H+存在镁拉动氯化铁水解平衡移动的反应,又根据反应后的镁条可被磁铁吸引,说明镁与氯化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且最终将Fe3+还原为Fe单质。因此水解和氧化还原反应在镁与饱和氯化铁是竞争反应,同时存在。 (2分)
(3)镁与氯化铁稀溶液只发生了拉动水解平衡的反应,且此条件下生成了Fe(OH)3沉淀。(1分)
(4)镁与浓、稀氯化铁溶液反应的现象机理均有所不同,说明条件对化学反应的重要性,化学研究中必须以实验事实为依据,结合理论分析,创造性的求的新知。 (2分)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0-2011学年黑龙江省高三第三次考试(理综)化学部分 题型:填空题
Ⅰ(10分)有A、B、C、D、E五种短周期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元素的原子是半径最小的原子。B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与其氢化物反应生成一种盐X,D与A同族,且与E同周期,E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4倍。A、B、D、E这四种元素,每一种都能与C元素形成原子个数比不相同的多种化合物。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相应元素符号,A B C E
(2)由A、C、D、E四种元素所组成的一种中学常见的化合物,它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NaOH溶液反应,在这种化合物的水溶液中,滴人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呈红色,则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 。
(3)将铝片和镁片插入由A、C、D三种元素组成物质的稀溶液中构成原电池,则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
Ⅱ(5分)已知X是一种盐,H是常见金属单质,F、I是常见非金属单质,E、G都是工业上重要的碱性物质,它们有右图所示的关系。
试回答下列问题
(1)G的化学式为:
(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
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同步题 题型:填空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10分)铝、铁、铜是应用最普遍的金属。
(1)铜是印刷电路工业的重要材料。用H2O2和H2SO4的混合溶液可溶出印刷电路板金属粉末中的铜,是工业上采用的方法之一。已知
Cu(s) + 2H+(aq) == Cu2+(aq) + H2(g) △H= +64.39kJ/mol
2H2O2(l) == 2H2O(l) + O2 (g) △H= ﹣196.46kJ/mol
H2(g) +1/2 O2 (g)== H2O(l) △H= ﹣285.84kJ/mol
在H2SO4溶液中Cu和H2O2反应生成Cu2+和H2O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2)镁铝合金生活中应用广泛。取样品a克,溶于200ml 5mol/L的HCl溶液,收集到标况下氢气3.36L,a的取值范围 ,向反应后溶液中加入4mol/L NaOH溶液 ml,沉淀质量达到最大值。
(3)标准状况下,铁铜合金ag加入足量稀硝酸中,收集了一定量气体NO,在混合了67.2mlO2后,可完全被H2O吸收,无气体剩余。则生成的NO为 ml;向反应后溶液加足量的NaOH溶液,得到沉淀的质量 g。(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