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中很多“规律”都可以类推,下列根据有关“规律”推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CO2为直线形分子,故CS2也为直线形分子 |
B.浓硫酸可以干燥HCl气体,故也可用浓硫酸干燥HI气体 |
C.Na在空气中燃烧会生成Na2O2,故Li在空气中燃烧也会生成Li2O2 |
D.卤族元素单质随核电荷数增加熔点升高,故碱金属单质熔点也随核电荷数增加而升高 |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A、B、C、D、E为五种元素的单质,其余为化合物。其中只有E为金属元素,五种元素的原子序数按B、D、C、A、E顺序依次增大,D、C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相邻,在一定条件下,B分别和A、C、D化合生成甲、乙、丙,乙、丙每个分子中均含有10个电子;C和D化合可得丁。各物质相互转化关系如下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E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 。
(2)戊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用途 (只写一种)。
(3)写出实验室制取A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常温下A与足量的丙发生反应生成单质D,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足量E和稀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实验室配制庚溶液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列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
B.蔗糖中加入浓硫酸,蔗糖变黑,体积膨胀 |
C.溶洞中钟乳石的形成 |
D.豆科作物的根瘤菌对空气中氮的固定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列各组实验现象可用同一原理解释的是
A.品红溶液中分别通入SO2和Cl2,品红均褪色 |
B.浓硫酸和浓盐酸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浓度都会降低 |
C.溴水分别滴入植物油和裂化汽油中,溴水均褪色 |
D.鸡蛋白溶液中分别加入NaCl溶液和CuCl2溶液,均有固体析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列实验现象与对应结论均正确的是
选项 | 操作 | 现象 | 结论 |
A | SO2水溶液中滴加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 | 产生白色沉淀 | BaSO3难溶于盐酸 |
B | Al放入浓HNO3中 | 无明显现象 | Al表面被浓HNO3氧化形成致密的氧化膜 |
C | Na2SiO3溶液中通入CO2气体 | 产生白色胶状沉淀 | H2SiO3的酸性比H2CO3的酸性强 |
D | 用玻璃棒蘸取浓氨水点到红色石蕊试纸上 | 试纸变蓝色 | 浓氨水呈碱性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单选题
(6分)(2012?重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Fe与S混合加热生成FeS2 |
B.NaHCO3的热稳定性大于Na2CO3 |
C.过量的铜与浓硝酸反应有一氧化氮生成 |
D.白磷在空气中加热到一定温度能转化为红磷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列有关实验或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图1所示的装置做喷泉实验时观察到产生白色喷泉 |
B.如图2所示的两套装置均可制备NH3(不考虑净化和收集) |
C.称取2.5 g CuSO4·5H2O,放入100 mL容量瓶中,配制0.10 mol·L-1CuSO4溶液 |
D.除去NaHCO3溶液中的Na2CO3,可加入Ca(OH)2溶液后过滤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单选题
如图装置可用于收集气体并验证其某些化学性质,正确的是( )
选项 | 气体 | 试剂 | 现象 | 结论 |
A | NH3 | 酚酞试液 | 溶液变红色 | NH3的水溶液显碱性 |
B | Cl2 | 紫色石蕊试液 | 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 Cl2有酸性和漂白性 |
C | C2H2 | 溴水 | 溶液褪色 | C2H2分子中含碳碳双键 |
D | X | KI淀粉溶液 | 溶液变蓝 | X可能是Cl2或NO2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列各组物质按下图所示转化关系每一步都能一步实现的是
| 甲 | 乙 | 丙 | 丁 |
A | FeCl3 | FeCl2 | Fe2O3 | Fe(OH)3 |
B | Cu | CuO | CuSO4 | CuCl2 |
C | NO | HNO3 | NO2 | NH3 |
D | Al(OH)3 | NaAlO2 | Al2O3 | AlCl3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