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烷和Cl2的反应类型与乙烯和Br2的反应类型相同
B. 分子式为C4H7ClO2,可与NaHCO3反应产生CO2的有机物可能有3种结构
C. 分子中至少有11个碳原子处于同一平面上
D. 1mol有机物一定条件下能和7molNaOH反应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陈述正确并且有因果关系的是( )
选项 | 陈述Ⅰ | 陈述Ⅱ |
A | SO2有漂白性 | SO2可使溴水褪色 |
B | Cl2有漂白性 | Cl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
C | 浓硫酸有脱水性 | 浓硫酸可用于干燥H2和CO |
D | Fe3+有强氧化性 | FeCl3溶液可用于回收废旧电路板中的铜 |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各组物质的晶体中,化学键类型相同、晶体类型也相同的是
A. SO3和SiO2B. CO2和H2O
C. NaCl和HClD. CCl4和KC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常温常压下,14g有N2与CO组成的混合气体含有的原子数目为NA个
B.0.5molO3与11.2LO2所含的分子数一定相等
C.标准状况下,22.4L四氯化碳的分子数为NA
D.等物质的量的CO和CH4中碳原子数均为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把一块镁铝合金投入到1mol/L盐酸中,待合金完全溶解后(盐酸有剩余),再往溶液里加入1mol/LNaOH溶液,生成沉淀的物质的量随加入NaOH溶液体积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盐酸的体积为80mL
B. a的取值范围为0<a<50
C. 当a值为30时,b值为0.01
D. n(Mg2+)<0.025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俗名和化学式配对错误的是 ( )
A. 重晶石BaSO4 B. 熟石膏CaSO42H2O
C. 胆矾CuSO4 5H2O D. 漂粉精的有效成份Ca(Cl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一种含铝、锂、钴的新型电子材料,生产中产生的废料数量可观,废料中的铝以金属铝箔的形式存在;钴以Co2O3·CoO的形式存在,吸附在铝箔的单面或双面;锂混杂于其中。(已知Co2O3的氧化性>Cl2的氧化性)。从废料中回收氧化钴(CoO)的工艺流程如下:
(1)过程Ⅰ中采用NaOH溶液溶出废料中的Al,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
(2)过程Ⅱ中加入稀H2SO4酸化后,再加入Na2S2O3溶液浸出钴。则浸出含钴物质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产物中只有一种酸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实验室模拟工业生产时,也可用盐酸浸出钴,但实际工业生产中不用盐酸,请分析不用盐酸浸出钴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过程Ⅲ得到锂铝渣的主要成分是LiF和Al(OH)3,碳酸钠溶液在产生Al(OH)3时起重要作用,请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碳酸钠溶液在过程Ⅲ和Ⅳ中所起作用有所不同,请写出在过程Ⅳ中起的作用是_____。
(5)在Na2CO3溶液中存在多种粒子,下列各粒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________(填标号)。
A.c(Na+)=2c(CO) B.c(Na+)>c(CO)>c(HCO)
C.c(OH-)>c(HCO)>c(H+) D.c(OH-)-c(H+)=c(HCO)+2c(H2C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 实验操作和现象 | 结论 |
A | 向苯酚浊液中滴加Na2CO3溶液,浊液变清 | 苯酚的酸性强于H2CO3的酸性 |
B | 向碘水中加入等体积CCl4,振荡后静置,上层接近无色,下层显紫红色 | I2在CCl4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 |
C | 向CuSO4溶液中加入铁粉,有红色固体析出 | Fe2+的氧化性强于Cu2+的氧化性 |
D | 向NaCl、NaI的混合稀溶液中滴入少量稀AgNO3溶液,有黄色沉淀生成 | Ksp(AgCl) >Ksp(AgI) |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