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FeBr2是一种黄绿色固体,某学习小组制备并探究它的还原性。
I.实验室制备FeBr2
实验室用下图所示装置制取溴化亚铁。其中A为CO2发生装置,D和d中均盛有液溴,E为外套电炉丝的不锈钢管。e是两只耐高温的瓷皿,其中盛有细铁粉。
实验开始时先将铁粉加热至600℃~700℃,然后将干燥、纯净的CO2气流通入D中,E管中反应开始,不断将d中液溴滴入约120℃的D中,经过几小时的连续反应,在E管的一端沉积有黄绿色鳞片状溴化亚铁。
请回答:
(1)仪器D的名称是__。给D加热最好选择下列加热器中的__。
(2)若在A中烧瓶中盛固体CaCO3,a中盛6mol·L-1盐酸,为使导入D中的CO2为干燥纯净的气体,则图中B、C处的装置所装的试剂是:B为_______,C为_______。为防止污染空气,实验时应在F处连接盛有__ 溶液的尾气吸收装置。
(3)实验时,装置D和E的橡胶管用铝箔包住,且连接D、E之间的橡胶管可能短的原因是______。
(4)①E管反应前先通入一段时间CO2,其主要作用是________;
②反应过程中要继续通入CO2,其主要作用是________。
II.探究FeBr2的还原性
某课外小组学生对Cl2与 FeBr2溶液反应进行实验探究。
操作 | 现象 |
取0.1mol/L的FeBr2溶液100mL,测溶液的pH | pH试纸变红(约为4) |
i. 开始通入100mLCl2(折合标班状况),溶液由浅绿色逐渐变黄; ii.稍后,继续通入Cl2,溶液黄色加深,变为棕黄色; iii.稍后,溶液由棕黄色变浅,最终变为黄色 |
(5)现象i中溶液由浅绿色逐渐变黄。某学生猜测可能原因:①Cl2将Fe2+氧化为Fe3+、使溶液呈黄色;②Cl2将Br-氧化为Br2,使溶液呈黄色。
请设计实验证明现象i中溶液由浅绿色变黄色的原因是原因①还是原因②:___________。
(6)若向上述FeBr2溶液中通入168mLCl2(标准状况),则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
【答案】 蒸馏瓶 c 饱和NaHCO3溶液 浓H2SO4 NaOH溶液 减小溴对橡胶的腐蚀作用 用CO2把反应器中空气赶尽 将Br2蒸气带入反应管中 取少量i中溶液放入试管中,滴加KSCN溶液,若溶液变红,说明由浅绿色变为黄色的原因是①(或取5mL上述黄色溶液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少量CCl2,震荡,若CCl2层呈现橙红色,说明原因是②。 4Fe2++2Br-+3Cl2=4Fe3++Br2+6Cl-
【解析】I.(1)根据装置可知仪器D的名称是蒸馏烧瓶。由于需要温度是120给D℃,所以加热最好是选择油浴,便于控制温度,答案选c。(2)生成的CO2中含有氯化氢和水蒸气,要得到纯净干燥的CO2,则图中B、C处的装置所装的试剂是分别是饱和NaHCO3溶液、浓H2SO4。液溴有毒,因此为防止污染空气,实验时应在F处连接盛有NaOH溶液的尾气吸收装置。(3)液溴具有很强的腐蚀性,所以实验时,装置D和E的橡胶管用铝箔包住,且连接D、E之间的橡胶管可能短的原因是减小溴对橡胶的腐蚀作用。(4)①装置中含有空气,在加热的条件下能与铁反应,所以E管反应前先通入一段时间CO2,其主要作用是用CO2把反应器中空气赶尽;②由于溴是液体,而反应需要溴蒸汽,所以反应过程中要继续通入CO2,其主要作用是将Br2蒸气带入反应管中。(5)可以根据氧化产物铁离子或单质溴的性质进行验证,即取少量i中溶液放入试管中,滴加KSCN溶液,若溶液变红,说明由浅绿色变为黄色的原因是①(或取5mL上述黄色溶液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少量CCl2,振荡,若CCl2层呈现橙红色,说明原因是②。(6)溴化亚铁是0.01mol,氯气是0.168L÷22.4L/mol=0.0075mol,由于氯气首先氧化亚铁离子,然后再氧化溴离子,因此反应中氯气不足,根据二者的物质的量之比是4:3可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4Fe2++2Br-+3Cl2=4Fe3++Br2+6Cl-。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药物“鼻冲水”,写道:“贮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泄气,则药力不减,气甚辛烈,触人脑,非有病不可嗅.….虚弱者忌之.宜外用,勿服.….”这里的“鼻冲水”是指( )
A.氨水
B.硝酸
C.醋
D.卤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 mol任何物质都含有6.02×1023个分子
B.标准状况下,1 mol H2和1 mol H2O所占的体积都约为22.4 L
C.HNO3的摩尔质量是63 g
D.0.5 mol 13H原子含有的中子数目为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某试样焰色反应呈黄色,则试样中可能含有K+
B.广泛pH试纸测得某新制氯水的pH为4
C.配制240mL某溶液,应选240mL容量瓶
D.可用排饱和食盐水来收集纯净的氯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关于电解质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常温下,PH=7的NH4Cl与氨水的混合溶液中:c(Cl-)>c(NH4+)>c(H+)=c(OH-)
B. pH=11的NaOH溶液与pH=3醋酸溶液等体积混合,滴入石蕊溶液呈红色
C. 在PH相同的盐酸和氯化铵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相同
D. 向0.1mol/L的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铵固体,则溶液中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铝是一种重要的金属,在生产、生活中具有许多重要的用途,如图是从铝土矿中制备铝的工艺流程:
已知:(1)铝土矿的主要成分是Al2O3,此外还含有少量SiO2、Fe2O3等杂质;
(2)溶液中的硅酸钠与偏铝酸钠反应,能生成硅铝酸盐沉淀,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Na2SiO3+2NaAlO2+2H2O=Na2A12Si2O8↓+4NaOH。请回答下列问题:
(1)铝土矿中Al2O3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工艺流程中“酸化”时,加入的最佳物质B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酸化过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工业上用Al2O3与C、Cl2在高温条件下反应制取AlCl3,理论上每消耗6.0 g碳单质,转移1 mol电子,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同学推测铝与氧化铁发生铝热反应得到的熔融物中还含有Fe2O3,设计了如下方案来验证:取一块该熔融物投入少量稀硫酸中,反应一段时间后,向反应后的混合液中滴加物质甲的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即可证明熔融物中是否含有Fe2O3。
则物质甲是_________(填化学式),请判断该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案的合理性_________(填“合理”或“不合理”)。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合理,则不用填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A. 钢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
B. 棕红色NO2加压后颜色先变深后变浅
C. 高温及加入催化剂都能使合成氨的反应速率加快
D. H2、I2、HI平衡混合气加压后颜色变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A、B、W、D、E,Y为短周期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是周期表中原子半径最小的,B的原子序数为7,B、W同周期,A、D同主族,A、W能形成两种液态化合物A2W和A2W2,E元素的周期序数与主族序数相等。Y是短周期中原子序数最大的主族元素。
(1)W2-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__,E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_________,写出E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与D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2W2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在酸性条件下A2W2可以将Fe2+氧化成Fe3+,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消耗2mol A2W2时,转移的电子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事实能说明Y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硫(S)元素的非金属性强的是__________;
a.Y单质与H2S溶液反应,溶液变浑浊
b.在氧化还原反应中,1molY单质比1molS得电子多
c.Y和S两元素的简单氢化物受热分解,前者的分解温度高
(4) 用电子式表示B的最简单氢化物的形成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心脏起搏器电源—锂碘电池的电池反应为:2 Li(s) + I2(s) =" 2" LiI(s) ΔH
已知:4 Li(s) + O2(g) =" 2" Li2O(s) ΔH1
4 LiI(s) + O2(g) =" 2" I2(s) + 2 Li2O(s) ΔH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ΔH=1/2ΔH1 -ΔH2 B. ΔH=1/2ΔH1 +ΔH2
C. ΔH=1/2ΔH1 -1/2ΔH2 D. ΔH=1/2ΔH1 +1/2ΔH2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