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某化学小组欲探究NO的氧化性及其还原产物。
(1)提出问题
甲同学认为只有溶液中同时存在H+时,NO才有氧化性;
乙同学不赞成甲同学观点,他认为NO自身就具有氧化性,依据是__________
(2)实验探究:小组同学为解决上述争论,设计并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I | 实验II | 实验III | |
操作 | |||
现象 | 微热,产生无色气泡,至液面上方变为浅红棕色。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片刻,靠近酒精灯火焰,没有爆鸣声。 | 微热,产生无色气泡,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片刻,靠近酒精灯火焰,没有爆鸣声。 | 微热,产生无色气泡,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片刻,靠近酒精灯火焰,没有爆鸣声。 |
①实验I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
②实验II滴加两滴蒸馏水的目的是__________,产生的无色气泡为___________
③实验III反应后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稀盐酸,先产生白色浑浊,后又消失。则实验III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
(3)实验结论:由实验I、II、III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答案】NO中N的化合价为最高价+5,化合价可以降低 Al+NO+4H+Al3++NO↑+2H2O 排除因溶液浓度改变产生的干扰 NH3 (或氨气) 8Al+3NO+5OH-+2H2O8AlO+3NH3↑ NO在酸性、中性、碱性溶液中都有氧化性。在1mol·L-1 H+ (或酸性)溶液中的还原产物为NO,在中性溶液中和1mol·L-1 OH- (或碱性)溶液中的还原产物为NH3
【解析】
①实验I微热,产生无色气泡,至液面上方变为浅红棕色,说明产生了NO,遇到空气中氧气后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片刻,靠近酒精灯火焰,没有爆鸣声,说明没有产生氢气。铝在酸性条件下被硝酸根离子氧化,硝酸根的还原产物为NO,Al+NO+4H+Al3++NO↑+2H2O;
②实验II,微热,产生无色气泡,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说明有氨气产生。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片刻,靠近酒精灯火焰,没有爆鸣声,说明没有氢气产生。铝在中性条件下被硝酸根离子氧化,硝酸根的还原产物为氨气;
③实验III,微热,产生无色气泡,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说明有氨气产生。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片刻,靠近酒精灯火焰,没有爆鸣声,说明没有氢气产生。实验III反应后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稀盐酸,先产生白色浑浊,后又消失,是偏铝酸根的性质,说明生成物中有AlO。则实验III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8Al+3NO+5OH-+2H2O8AlO+3NH3↑。说明在碱性条件下硝酸根具有氧化性,硝酸根的还原产物为氨气。
总结论:NO在酸性、中性、碱性溶液中都有氧化性。条件不同,还原产物不同。
(1)乙同学不赞成甲同学观点,他认为NO自身就具有氧化性,依据是NO中N的化合价为最高价+5,化合价可以降低,故答案为:NO中N的化合价为最高价+5,化合价可以降低;
(2)①实验I微热,产生无色气泡,至液面上方变为浅红棕色,说明产生了NO,遇到空气中氧气后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片刻,靠近酒精灯火焰,没有爆鸣声,说明没有产生氢气。铝在酸性条件下被硝酸根离子氧化,硝酸根被还原为NO,实验I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l+NO+4H+Al3++NO↑+2H2O,故答案为:Al+NO+4H+Al3++NO↑+2H2O;
②实验II,微热,产生无色气泡,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说明有氨气产生。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片刻,靠近酒精灯火焰,没有爆鸣声,说明没有氢气产生。在中性条例下,硝酸根的还原产物为氨气;实验II滴加两滴蒸馏水的目的是排除因溶液浓度改变产生的干扰,产生的无色气泡为NH3 (或氨气),故答案为:排除因溶液浓度改变产生的干扰;NH3 (或氨气);
③实验III,微热,产生无色气泡,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说明有氨气产生。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片刻,靠近酒精灯火焰,没有爆鸣声,说明没有氢气产生。说明在碱性条件下,硝酸根的还原产物为氨气;实验III反应后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稀盐酸,先产生白色浑浊,后又消失,是偏铝酸根的性质,说明生成物中有AlO。则实验III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8Al+3NO+5OH-+2H2O8AlO+3NH3↑。故答案为:8Al+3NO+5OH-+2H2O8AlO+3NH3↑;
(3)实验结论:由实验I、II、III可得出的结论是NO在酸性、中性、碱性溶液中都有氧化性。在1mol·L-1 H+ (或酸性)溶液中的还原产物为NO,在中性溶液中和1mol·L-1 OH- (或碱性)溶液中的还原产物为NH3。故答案为:NO在酸性、中性、碱性溶液中都有氧化性。在1mol·L-1 H+ (或酸性)溶液中的还原产物为NO,在中性溶液中和1mol·L-1 OH- (或碱性)溶液中的还原产物为NH3。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氯气的用途非常广泛。实验室用如下装置制取氯气,并用制取氯气进行性质探究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A中盛有浓盐酸,B中盛有,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2)E中为红色干布条,F中为红色湿布条,对比E和F中观察现象的差异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
(3)试管C和D中试剂名称各为_____________________。X试剂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4)装置G处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家庭中常用消毒液(主要成分)与洁厕灵(主要成分盐酸)清洁卫生。某品牌消毒液包装上说明如下图。
①“与洁厕灵同时使用”会产生有毒氯气,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
②需“密闭保存”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将0.4g NaOH和1.06g Na2CO3混合并配成溶液,向溶液中滴加0.1mol·L-1稀盐酸。下列图像能正确表示加入盐酸的体积和生成CO2的物质的量的关系的是( )
A.B.
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图示与对应的叙述相符的是
A.图1表示镁条与盐酸反应的能量变化
B.图2表示H2SO4溶液中滴入BaCl2溶液后,溶液的导电性随BaCl2物质的量的变化
C.图3表示电解精炼铜时,溶液中Cu2+的物质的量浓度随转移电子物质的量的变化
D.图4表示其他条件一定,反应2SO2+O22SO3在有、无催化剂情况下SO2的体积分数随时间的变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温度下,在体积可变的容器中发生反应:2CO2(g)+6H2(g) CH3OCH3(g)+3H2O(l),改变起始时加入各物质的量,在不同压强下达平衡时CH3OCH3(g)的物质的量如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压强 | P1 | P2 | P3 | |
n/mol | ①2.0molCO2 6.0molH2 | 0.10mol | 0.04mol | 0.02mol |
②1.0molCO2 3.0molH2 | x 1 | y 1 | z 1 | |
③1.0molCH3OCH3 3.0molH2O | x 2 | y 2 | z 2 |
A.P1>P2B.x 1=0.05
C.P2条件下,③中CH3OCH3平衡转化率为96%D.若该反应可自发进行,则高温更有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把0.6mol X气体和0.6mol Y气体混合于2L密闭容器中,使它们发生如下反应:2X(g)+Y(g)=nM(g)+2W(g)2min 末,若测知以W 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05molL﹣1min﹣1,容器内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与反应前容器内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之比为5:4,则:
(1)前2min内用Y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
(2)2min末时X的浓度为_________。
(3)化学反应方程式中n的值是____________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PM2.5是指粒径不大于2.5μm的可吸入悬浮颗粒物
B. 绿色化学要求从源头上消除或减少生产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C. 燃煤中加入CaO可以减少酸雨的形成及温室气体的排放
D. 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是我国目前推广使用的清洁燃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已知:830℃,在一个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CO(g)+H2O(g) CO2(g)+H2(g),平衡常数K=1。某时刻测得容器内各物质的量分别为1.0 mol CO,3.0 mol H2O(g),1.0 mol CO2和1.0mol H2,此时正、逆反应速率的大小关系为:
A. v正= v逆B. v正> v逆C. v正< v逆D. 无法确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在一定温度下,向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NO2和SO2,发生反应:NO2+SO2NO+SO3,当化学反应达到平衡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SO2和SO3的物质的量一定相等
B.NO2和SO3的物质的量一定相等
C.反应混合物的总物质的量一定等于反应开始时NO2和SO2的总物质的量
D.SO2、NO2、NO、SO3的物质的量一定相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