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表示用某种农作物品种①和②两个品系培育出新品种⑥的可能方法,请据图回答(每空2分,共18分):
①AABB aabb②
Ⅱ Ⅲ
Ⅰ
⑤AABb AaBb③ Ab④
Ⅳ Ⅵ
Ⅴ
AAbb⑥
(1)指出下列各种交配方式:由品种①、②培育出③的过程Ⅰ是 ,由品系③培育品种⑥经过的过程Ⅴ是 ,这种育种方法叫 。
(2)品种④是一种 植株,由品系③经过过程Ⅲ培养品种④常用的方法是 。
(3)品种④形成品种⑥经过的过程Ⅵ中常用 处理。
(4)由品种①直接形成品种⑤的过程需要经 ,由品种⑤产生品种⑥的最简单方法是 。
(5)你认为成功率最高且工作量最小的培养品种⑥的途径是
(用过程Ⅰ、Ⅱ等及“→”表示)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0—2011学年广东省惠阳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 题型:综合题
下图表示用某种农作物品种①和②两个品系培育出新品种⑥的可能方法,请据图回答(每空2分,共18分):
①AABB aabb②
Ⅱ Ⅲ
Ⅰ
⑤AABb AaBb③ Ab④
Ⅳ Ⅵ
Ⅴ
AAbb⑥
(1)指出下列各种交配方式:由品种①、②培育出③的过程Ⅰ是 ,由品系③培育品种⑥经过的过程Ⅴ是 ,这种育种方法叫 。
(2)品种④是一种 植株,由品系③经过过程Ⅲ培养品种④常用的方法是 。
(3)品种④形成品种⑥经过的过程Ⅵ中常用 处理。
(4)由品种①直接形成品种⑤的过程需要经 ,由品种⑤产生品种⑥的最简单方法是 。
(5)你认为成功率最高且工作量最小的培养品种⑥的途径是
(用过程Ⅰ、Ⅱ等及“→”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4届上海市高二下期阶段检测生物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下列关于育种的问题(10分)
Ⅰ.棉花的棉纤维大多数为白色,天然彩色棉很受大众喜爱。棉纤维的白色(B)和红色(b)是一对相对性状,育种专家对深红棉做了如图(Ⅰ和Ⅱ为常染色体)所示过程的技术处理,得到了基因型为ⅡbⅡ的粉红棉品种。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利用深红棉花粉粒培育出的棉花植株,一般不结棉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培育新品种的过程发生了__________________变异。
(3)该粉红棉新品种自交后代将产生一种新品种白色棉,该现象称为______________,该新品种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若图中基因A、a分别控制抗旱与不抗旱性状,则图中的新品种自交产生的子代中,抗旱粉红棉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
Ⅱ.下图表示用某种农作物品种①和②两个品系培育出品种⑥的可能方法,请据图回答:
(1)品种④是一种__________植株,由品系③经过过程Ⅲ培养品种④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
(2)品种④形成品种⑥经过的过程Ⅵ中常用__________处理。
(3)由品种①直接形成品种⑤的育种原理是_________,由品种⑤产生品种⑥的最简便方法是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4届内蒙古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10分,每空2分)下图表示用某种农作物①和②两个品种分别培育出④⑤⑥三个品种的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①和②培育⑤所采用的步骤Ⅰ和Ⅱ分别是杂交和自交,通过该过程培育出⑤所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 __。
(2)由③培育出④的常用步骤Ⅲ是_________ __;通过步骤Ⅲ和Ⅴ培育得到⑤的育种方法与步骤Ⅱ相比,其明显优点是______ _____。
(3)由③培育出⑥的常用方法Ⅳ是用___ ___,其形成的⑥含_______个染色体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3届江苏省高二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考试生物试卷 题型:选择题
下图表示用某种农作物①和②两个品种分别培育出④、⑤、⑥三个品种的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由①和②培育⑤所采用的方法I和Ⅱ分别杂交和测交
B.由③培育出④的常用方法Ⅲ是用花药离体培养
C.由③培育出⑥的常用方法Ⅳ是用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进行诱变处理
D. 图中培育出⑤所依据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09—2010学期四川省高二下期月考(生物)试卷 题型:选择题
下图表示用某种农作物①和②两个品种分别培育出④、⑤、⑥三个品种的过程,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由①和②培育⑤所采用的方法I和Ⅱ分别杂交和测交
B.由③培育出④的方法Ⅲ可选任意③进行花药离体培养
C.由③培育出⑥的常用方法Ⅳ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D.图中培育出⑤所依据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或基因重组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