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为探究食物相同的三种水生动物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某小组进行了下列3组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
组1:甲种动物与乙种动物分别置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动物数量变化如图曲线A所示。
组2:甲种动物与乙种动物置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动物数量变化如图曲线F所示。
组3:乙种动物与丙种动物置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分层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
(1)组1中,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________和________决定;若容器内饲养液体积为20 mL,则第40天时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
(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
①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________代表的类似,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________结构。
②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________代表的类似。
【答案】 出生率 死亡率 30只/mL D和E 水平 B和F
【解析】试题分析:以实验组1~3的饲养条件及其结果为切入点,围绕“种间关系、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分析图示中各曲线的变化趋势,判断出三组培养条件下的各种生物所对应的生长曲线,进而对各问题进行解答。
(1)已知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在组1中,甲、乙种动物分别置于两个容器中饲养,因食物、生存空间有限,所以甲、乙种动物均表现为S型增长;已知甲种动物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为A,则乙种动物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应是C、D、E之一;此时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曲线图显示:在饲养初期,D、E、F三条曲线所示动物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比A、B、C的慢;在组2中,甲、乙种动物置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二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它们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应比在组1中单独培养时的慢,而此时乙种动物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为F,进而推知:在组1中乙种生物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要比组2中的高,所对应的曲线为C。第40天时乙种的种群数量为600只,而容器内饲养液的体积为20 mL,所以乙种的种群密度为600只÷20 mL =30只/ mL。
(2)在组3中,乙、丙种动物置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分层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因组1中甲、乙种动物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依次为A、C,所以组3中乙、丙种动物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应依次为D、E,在组2中甲种动物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为B。
①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实验组3中的乙、丙种动物相似,所以与图中曲线D和E代表的类似,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
②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实验组2中的甲、乙种动物相似,因此与图中曲线B和F代表的类似。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有关细胞核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细胞核是细胞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B.细胞核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
C.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D.细胞核具有双层膜的结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是有关人体免疫过程的示意图,有关该图的各种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图示过程的发生对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有利
②注射抗生素治疗疾病属于图中“④”过程
③人体发生过敏反应的根本原因是过敏原刺激机体产生的物质A吸附到某些细胞表面
④细胞a既参与特异性免疫,又参与非特异性免疫
⑤其中“①”和“⑤”过程的发生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
⑥“②”过程的完成是细胞内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A.①④⑤
B.①④⑤⑥
C.②④⑤⑥
D.①③④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以下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内环境中含有多种酶,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B. 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发地调节器官和各个系统的活动
C. 内环境中体温调节中枢和渗透压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
D. 内环境稳态包括化学成分稳态和理化性质稳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有关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A.ATP中的“A”表示腺苷
B.在有氧与缺氧的条件下,细胞溶胶都能形成ATP
C.人体内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线粒体,不能产生ATP
D.ATP中的能量可以来源于光能或化学能,也可以转化为光能或化学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关于腺苷三磷酸(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A.ATP中含有C、H、O、N、P元素
B.腺苷由腺嘌呤和脱氧核糖结合而成
C.ATP中含有三个高能磷酸键
D.人体肌肉细胞中含有大量的ATP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先天性夜盲症是不同种基因控制的多类型疾病,一般分为固定性夜盲和进行性夜盲;前者一出生便会夜盲,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后者发病较晚,又分为两种:1号常染色体的显性(A)和4号常染色体隐性(b)引发不同的进行性夜盲病症.”以下是甲、乙两个家族的不同种类夜盲症遗传系谱图,已知甲家族中,Ⅰ﹣1和Ⅱ﹣5为纯合体.
人类RH血型与红细胞膜上的D抗原有关,目前这种D抗原共发现五种.D抗原的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上,人群中该等位基因共有8种,分别是R1 , R2 , R3 , R4 , R5 , rx,ry,rz;其中R1 , R2 , R3 , R4 , R5是显性基因,控制5种D抗原的产生,相互间为共显性;rx,ry,rz隐性基因,隐性基因都不能控制D抗原形成.
研究知道,某基因型为AaBbR1R3女性的配子情况如下表所示:
子代表现型 | ABR1 | ABR3 | aBR3 | aBR1 |
比例 | ||||
子代表现型 | AbR1 | AbR3 | abR3 | abR1 |
比例 |
(1)表现为固定性夜盲症的是家族;另一家族的非固定性夜盲症为遗传性疾病.
(2)若甲家族Ⅱ﹣4和Ⅱ﹣5再生育一个携带致病基因的健康孩子的几率是 .
(3)已知两家族彼此不携带对方家族致病基因.甲家族中的Ⅲ﹣5与乙家族Ⅲ﹣4婚配,生育一个表型健康孩子的几率是 .
(4)8种复等位基因的出现是由于所造成;复等位基因现象为多样性.
(5)人群中RH血型的表现型共有种.
(6)RH血型基因位于号染色体上.
(7)若上述AaBbR1R3的女性与相同基因型的异性婚配,后代aabbR3R3的个体出现的几率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是人体体温调节的曲线图,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糖类等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放能
B.时间t1~t2 , 散热量增加是因为产热量增加
C.时间t2~t3 , 散热量减少是体温调节的结果
D.经过机体的调节,时间t3以后,产热量与散热量基本相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