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题目】池塘水中生活着多种浮游动植物,其中大型溞是常见杂食浮游动物,具有较强的摄食能力,可用于控制水体中藻类的过度增长。为探究大型溞对藻类的影响,某实验室进行了以下相关实验。

(1)多次采集池塘水,混匀后分别装入透明塑料桶中,将塑料桶随机分成5组(C0-C4组)。向桶中加入大型溞,使其密度依次为0只/L、5只/L、15只/L、25只/L、50只/L。将水桶置于适宜光照下,每三天计数一次,统计每组水样中藻类植物细胞密度,实验结果如下图1。

①实验水样中的所有生物可看作微型_________,输入其中的总能量是_________

②将透明桶置于适宜光照下的目的是_________

③第4天到第7天期间,CO、Cl、C2组藻类植物细胞数量下降的原因可能有_______(选填选项前的符号)。

a.水体无机盐得不到及时补充

b.有害代谢产物积累

c.浮游动物摄食量大于藻类增殖量

(2)研究者还统计了各组水体中小型浮游动物的密度变化,结果如下图2所示。大型溞与小型浮游动物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据此分析C4组对藻类抑制效果反而不如C3组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3)由上述实验可知,饲养大型溞可用于_________,但需考虑大型溞的投放_________等问题。

【答案】群落 水样中的生产者(主要为藻类植物)固定的太阳能 利于藻类植物(浮游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abc 捕食与竞争 大型溞密度过大,抑制小型浮游动物的生长,从而使某些藻类得以繁殖 防止藻类过度生长(防治因水体富营养化(N、P污染)造成的藻类爆发) 密度

【解析】

试题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大型溞是常见杂食浮游动物,具有较强的摄食能力,可用于控制水体中藻类的过度增长,说明大型溞可以处于第二营养级或第三营养级或更高营养级。

(1)①水样中所有的生物包括了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②该水样中的藻类植物(浮游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光照,因此需要将透明桶置于适宜光照下。

(2)③据图分析可知,第4天到第7天期间,CO、Cl、C2组藻类植物细胞数量都表现为不断的下降,可能的原因有:水体无机盐得不到及时补充、有害代谢产物积累、浮游动物摄食量大于藻类增殖量等,故选abc。

(3)大型溞与小型浮游动物都以藻类为食,且大型溞也以小型浮游动物为食,因此两种之间存在捕食与竞争关系。C4组对藻类抑制效果反而不如C3组的原因可能是大型溞密度过大,抑制小型浮游动物的生长,从而使某些藻类得以繁殖。

(4)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饲养大型溞可用于防止藻类过度生长,但需考虑大型溞的投放密度等问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某致病细菌分泌的外毒素为无色、细针状结晶,对小鼠和人体有很强的毒性,可引起流涎、呕吐、便血、痉挛等症状,以致死亡。该外毒素为环状肽,其结构简式如图所示:

请据图分析回答:

1)该化合物中含有________个游离的氨基,________个游离的羧基。

2)该化合物是由________个氨基酸组成的,区别这些氨基酸的种类依靠的是其结构中的________

3)组成该化合物的氨基酸有________种,其中有________个氨基酸的R基相同,这个R基是_________________

4)该化合物为________肽化合物,含有________个肽键。

5)填写虚线框内结构的名称:A.________B.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可以相互联系,也可以没有关系,如细胞和生物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在各器官系统的协调作用下,血浆的化学成分、pH保持相对稳定

B. 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使体温升高

C. 严重腹泻病人血浆渗透压可能正常,无需补充水和无机盐

D. 营养不良可能导致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减少,引起组织水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杂交子代在生长、成活、繁殖能力等方面优于双亲的现象称为杂种优势。研究者以两性花植物一大豆为材料进行实验,探究其杂种优势的分子机理。

(1)以甲、乙两品系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获得F1,分别测定亲代和F1代茎粗、一株粒重、脂肪、蛋白质的含量,结果如下表1。

表1:亲代及F1代相关数据

指标

品系

甲♂×乙♀

F1

甲♀×乙♂

F1

茎粗(mm)

7.9

7.4

12.5

13.5

一株粒重(g)

19.1

13.4

50.2

58.4

脂肪(%)

19.4

21.9

20.6

20.8

蛋白质(%)

36.5

34.5

36.8

37.0

结果表明,杂交子代F1___________等方面表现出了杂种优势。相同两种品系的大豆正反交所得子代相关性状不一致,推测可能与___________中的遗传物质调控有关。

(2)进一步研究大豆杂种优势的分子机理,发现在大豆基因组DNA上存在着很多的 5′-CCGG-3′位点,其中的胞嘧啶在DNA甲基转移酶的催化下发生甲基化后转变成5-甲基胞嘧啶。细胞中存在两种甲基化模式,如下图所示。

大豆某些基因启动子上存在的5′-CCGG-3′位点被甲基化,会引起基因与___________酶相互作用方式的改变,通过影响转录过程而影响生物的___________(填“基因型”或“性状”),去甲基化则诱导了基因的重新活化。

(3)基因甲基化模式可采用限制酶切割和电泳技术检测。限制酶HpaⅡ和MspⅠ作用特性如下表2。

表2: HpaⅡ和MspⅠ的作用特性

5′-CCGG-3′甲基化糢式

HpaⅡ

MspⅠ

未甲基化

+

+

半甲基化

+

-

全甲基化

-

+

备注:(“+”能切割 “-”不能切割)

①相同序列的DNA同一位点经过HpaⅡ和MspⅠ两种酶的识别切割,切割出的片段_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或“不一定相同”)。通过比较两种酶对DNA的切割结果进而可以初步判断______________

②用两种酶分别对甲、乙两亲本及F1代基因组DNA进行酶切,设计特定的___________,利用PCR技术对酶切产物进行扩增,分析扩增产物特异性条带,统计5′-CCGG-3′位点的甲基化情况,结果如下表3。

表3:亲代及F1代5′-CCGG-3′位点的甲基化统计结果

品系

总甲基化位点数(%)

半甲基化位点数(%)

全甲基化位点数(%)

769(56.92%)

330(24.43%)

439(32.49%)

722(58.89%)

281(22.92%)

441(35.97%)

甲♂×乙♀

F1

603(48.86%)

255(20.66%)

348(28.20%)

甲♀×乙♂

F1

611(48.23%)

264(20.84%)

347(27.39%)

表3中所列数据说明正反交的杂种F1代均出现了___________的现象,从而使相关基因的活性________,使F1出现杂种优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请根据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表示_________________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化合物是由______个氨基酸分子失去______个水分子而形成的,这种反应叫做________________

3)该化合物称为________,含 __________个肽键。

4)该化合物含有_________个游离的氨基和_________个游离的羧基。

5)该化合物是由_________种氨基酸组成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取3支试管甲、乙、丙,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液、葡萄糖液和蒸馏水,45 ℃水浴保温5 min,立即在3支试管中加入等量斐林试剂并水浴加热2 min,摇匀观察试管中的颜色。结果是(  )

A. 甲呈蓝色,乙呈砖红色,丙呈蓝色

B. 甲呈无色,乙呈砖红色,丙呈蓝色

C. 甲、乙皆呈蓝色,丙呈砖红色

D. 甲呈蓝色,乙呈砖红色,丙呈无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为了研究棉花光合作用速率与温度的关系,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测定了不同温度条件下,棉花植株在黑暗中单位时间内氧气的消耗量以及光照条件下单位时间内氧气的释放量,结果如下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测氧气释放量的实验中光照强度及初始CO2浓度应保持一致

B. 30℃时,棉花植株的总光合作用速率是呼吸作用速率的两倍

C. 40℃时,棉花叶肉细胞仍需从环境中吸收CO2用于光合作用

D. 20℃时,棉花叶肉细胞线粒体中合成ATP的量比叶绿体更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实验或调查活动中,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A. 标记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部分标记物脱落

B. 标记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某些田鼠因曾被捕变得狡猾而不易被重捕

C. 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

D. 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集的地块取样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