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题目】人手指意外触到蜡烛火焰,引起屈肘反射,其反射弧如图所示b、c表示突触,M、N是指反射弧中的两位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刺激M点将使a处的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

B兴奋在结构b和位点N所在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相同

C刺激M点能够引起手臂上的屈肌收缩这属于反射

D在b、c等突触部位有化学化学信号的转化

【答案】A

【解析】M、a均为传入神经的某点,刺激M点将后兴奋传至a使a处的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A正确;b为突触,N为神经纤维,兴奋在结构b和位点N所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不相同,B错误;反射需有完整的反射弧参与,刺激M点引起手臂上的屈肌收缩不属于反射,C错误;b、c为突触,在此部位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D错误。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某生物兴趣小组为研究某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植物激素间的共同作用,进行了相关实验.

(1)如图为去掉其顶芽前后,侧芽部位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浓度变化及侧芽长度变化坐标曲线图,据图分析:

①激素甲代表的是

②高浓度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对侧芽萌动分别起的作用是

(2)为研究根的向地生长与生长素和乙烯的关系,该兴趣小组又做了这样的实验:将该植物的根尖放在含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的培养液中,并加入少量蔗糖做能源.发现在这些培养液中出现了乙烯,且生长素浓度越高,乙烯的浓度也越高,根尖生长所受的抑制也越强.

①该实验的因变量是

②为使实验严谨,还需要另设对照组,对照组的处理是

③据此实验结果可推知水平放置的植物根向重力生长的原因是:高浓度的生长素诱导产生了乙烯,从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可发生许多生化反应,其中有( )

① 蛋白质消化分解成氨基酸

② 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

③ 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④ 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④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科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准备好含Ca2Mg2SiO44-的培养液,将番茄和水稻分别放在上述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培养液中的离子浓度如下图。根据实验结果,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A. Ca2+Mg2+SiO44-的跨膜运输是顺相对含量梯度的

B. 细胞对于物质的输入和输出具有选择性

C. 不同作物对无机盐的吸收差异不大

D. 番茄培养液中的SiO44-离子浓度增高是由于番茄体内的SiO44-外流所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表示细胞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核DNA含量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据图分析可得出(  )
①a阶段为有丝分裂、b阶段为减数分裂;
②②M点所示过程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③GH段和OP段,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数是相等的;
④MN段发生了核DNA含量的加倍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示某动物精原细胞中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该对同源染色体发生了交叉互换,结果形成了①~④所示的四个精细胞,这四个精细胞中,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是(  )
A.①与②
B.①与③
C.②与③
D.②与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每年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是“世界防治麻风病日”。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黏膜和周围神经,也可侵犯人体深部组织和器官。下列生物与麻风杆菌结构最相似的是

A酵母菌 B变形虫 C发菜 DH7N9禽流感病毒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科学家将两种植物的叶片以不同温度处理,然后测量这两种植物叶片的离子渗漏量(叶片细胞内的离子通过细胞膜渗漏到细胞外的情况),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植物甲比植物乙对温度的升高更敏感

B. 植物乙更可能生长在炎热的沙漠地带

C. 可推测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高温可能破坏其结构

D. 可推测离子渗漏透出细胞膜的方式属于主动运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甲、乙、丙表示某二倍体生物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含量的变化.请回答相关问题:
(1)图中ab段上升的原因相同,均是
(2)图甲中bc段可表示有丝分裂的期,此时染色体与染色单体的数目之比为;在减数分裂中,处于图甲bc段的细胞中(填“可以”或“不可以”)含有同源染色体.
(3)图甲、丙中,cd段下降的原因分别是
(4)细胞在de段时,一定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是;可能含有4个染色体组的是 . (填“甲”、“乙”或“丙”)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