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数学 > 题目详情

【题目】如图,四边形CDEF是正方形,四边形ABCD为直角梯形,∠ADC90°ABDC,平面CDEF⊥平面ABCDABADCDaMFB上,且BD∥平面ECM

1)求证:MBF中点;

2)求证:平面BCF⊥平面EMC

3)求直线CD与平面ECM所成角的正弦值.

【答案】1)见解析(2)见解析(3

【解析】

1连结,交于点,则中点,连结,由平面,得,由此能证明中点;

2)以为原点,轴,轴,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向量法能证明平面平面

3)求出,平面的法向量1,利用向量法能求出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正弦值.

1)证明:连结DFCE,交于点O,则ODF中点,连结OM

BD∥平面ECMOM平面BDF

BDOM,∴MBF中点.

2)证明:以D为原点,DAx轴,DCy轴,DE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Baa0),C02a0),F02a2a),M),E002a),

(﹣aa0),(﹣aa2a),,﹣a),02a,﹣2a),

设平面BCF的法向量xyz),

,取x1,得110),

设平面EMC的法向量x1y1z1),

,取z11,得(﹣111),

0,∴平面BCF⊥平面EMC

3)解:D000),0,﹣2a0),平面EMC的法向量(﹣111),

设直线CD与平面ECM所成角为θ

则直线CD与平面ECM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sinθ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数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在流行病学调查中,潜伏期指自病原体侵入机体至最早临床症状出现之间的一段时间.某地区一研究团队从该地区500A病毒患者中,按照年龄是否超过60岁进行分层抽样,抽取50人的相关数据,得到如下表格:

潜伏期(单位:天)

60岁及以上

2

5

8

7

5

2

1

60岁以下

0

2

2

4

9

2

1

1)估计该地区500名患者中60岁以下的人数;

2)以各组的区间中点值为代表,计算50名患者的平均潜伏期(精确到0.1);

3)从样本潜伏超过10天的患者中随机抽取两人,求这两人中恰好一人潜伏期超过12天的概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数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B1B2是椭圆的短轴端点,P是椭圆上异于点B1B2的一动点.当直线PB1的方程为时,线段PB1的长为

1)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2设点Q满足: .求证:PB1B2QB1B2的面积之比为定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数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已知在△ABC中,∠A,∠B,∠C所对边分别为abc,且bsinC+2csinBcosA0

1)求∠A大小;

2)若a2c2,求△ABC的面积S的大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数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47条的相关规定: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时,应当减速慢行;遇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应当停车让行,俗称“礼让斑马线”,《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第90条规定:对不礼让行人的驾驶员处以扣3分,罚款50元的处罚.下表是某市一主干路口监控设备所抓拍的5个月内驾驶员不“礼 让斑马线”行为统计数据:

(1)请利用所给数据求违章人数与月份之间的回归直线方程

(2)预测该路口 9月份的不“礼让斑马线”违章驾驶员人数;

(3)若从表中3、4月份分别抽取4人和2人,然后再从中任选2 人进行交规调查,求抽到的两人恰好来自同一月份的概率.

参考公式: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数学 来源: 题型:

【题目】设函数x

1)判断的奇偶性,并用定义证明;

2)若不等式上恒成立,试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3的值域为函数上的最大值为M,最小值为m,若成立,求正数a的取值范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数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已知定义在实数集上的函数,把方程称为函数的特征方程,特征方程的两个实根称为的特征根.

1)讨论函数的奇偶性,并说明理由;

2)求表达式;

3)把函数的最大值记作、最小值记作,令,若恒成立,求的取值范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数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已知动圆经过点,且和直线相切.

(Ⅰ)求该动圆圆心的轨迹的方程;

(Ⅱ)已知点,若斜率为1的直线与线段相交(不经过坐标原点和点),且与曲线交于两点,求面积的最大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数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给定一个项的实数列 ,任意选取一个实数,变换将数列 变换为数列 ,再将得到的数列继续实施这样的变换,这样的变换可以连续进行多次,并且每次所选择的实数可以不相同,第次变换记为,其中为第次变换时所选择的实数.如果通过次变换后,数列中的各项均为,则称 为“次归零变换”.

)对数列 ,给出一个“次归零变换”,其中

)对数列 ,给出一个“次归零变换”,其中

)证明:对任意项的实数列,都存在“次归零变换”.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