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一位同学乘坐电梯从六楼下到一楼的过程中,其v – t图象如图所示.已知该同学的质量m=60kg,g=9.8m/s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整个过程中该同学受电梯的静摩擦力作用
B. 前2s内该同学处于失重状态
C. 前2s内该同学对电梯底部的压力大小为540N
D. 10s内电梯的位移大小为17m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A以一定的初速度v沿固定的粗糙斜面上滑,物体A在上滑过程中受到的力有( )
A. 向上的冲力、重力、斜面的支持力、沿斜面向下的摩擦力
B. 重力、对斜面的正压力、沿斜面向下的摩擦力
C. 重力、斜面的支持力、沿斜面向下的摩擦力
D. 重力、斜面的支持力、下滑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甲为用等效代替法“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装置图.
(1)本实验中“等效代替”的含义是________.
A.橡皮筋可以用细绳替代
B.左侧弹簧测力计的作用效果可以替代右侧弹簧测力计的作用效果
C.右侧弹簧测力计的作用效果可以替代左侧弹簧测力计的作用效果
D.两弹簧测力计共同作用的效果可以用一个弹簧测力计的作用效果替代
(2)请将下面实验的主要步骤补充完整.
①将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的A点,另一端拴上两根绳套,每根绳套分别连着一个弹簧测力计;
②沿着两个方向拉弹簧测力计,将橡皮筋的活动端拉到某一位置,记录 ,并记录两个拉力的大小及方向;
③再用一个弹簧测力计将橡皮筋的活动端也拉至O点,记录 .
(3)如图2所示,是某同学根据实验数据按照一定的标度(标度未画出)画出的力的图示.F1、F2、F、F' 中不是由弹簧测力计测得的力是 (填字母).
(4)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下列操作必要的是 .
A.实验前,将两个弹簧测力计相互钩住,水平反向拉伸,检查读数是否相同
B.实验时,应保持绳套与纸面平行
C.实验时,为便于计算,拉力F1和F2必须相互垂直
D.确定拉力的方向时,应使两个点的距离尽量远一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是某同学对颈椎病人设计的一个牵引装置的示意图,一根绳绕过两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后两端各挂着一个相同的重物,与动滑轮相连的帆布带拉着病人的颈椎(图中是用手指代替颈椎做实验),整个装置在同一竖直平面内.如果要增大手指所受的拉力,可采取的办法是( )
A.只增加与重物相连的绳的长度
B.只增加重物的重量
C.只将手指向上移动
D.只将手指向下移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照明用的交流电电压瞬时值表达式为μ=220 sin100πt(V),则该交流电电压的有效值为 V;如果用该照明用的交流电给手机电池充电(充电电压约为4V).则手机充电器是(填“升压”或“降压”)变压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现有A、B两列火车在同一轨道上同向行驶,A车在前,其速度vA=10m/s,B车速度vB=30m/s.因大雾能见度低,B车在距A车600m时才发现前方有A车,此时B车立即刹车,但B车要减速1800m才能够停止.
(1)B车刹车后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多大?
(2)若B车刹车8s后,A车以加速度a1=0.5m/s2加速前进,问能否避免事故?若能够避免则两车最近时相距多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一交变电压的表达式为u=100 sin(100πt )V,由此表达式可知( )
A.用电压表测该电压其示数为100 V
B.该交变电压的周期为0.02s
C.将该电压加在100Ω的电阻两端,电阻消耗的电功率为50W
D.t= s时,该交流电压的即时值为50V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一个小球从光滑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依次经过A、B、C、D四点,已知经过AB、BC和CD段所用时间分别为t、2t和3t,通过AB段和BC段的位移分别为x1和x2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定有x2=3x1
B.小球在B点的瞬时速度大小为
C.小球的加速度大小为
D.CD段位移大小为4x2﹣5x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在“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中,先要按图甲连接,以查明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方向与电流方向之间的关系:当闭合S时,观察到电流表指针向左偏,不通电时电流表指针停在正中央,则开关S断开时,电流表指针偏向 . 接着按图乙将该电流表与线圈B连成一个闭合回路,将线圈A、电池、滑动变阻器和开关串联成另一个闭合电路,则S闭合后将螺线管A插入螺线管B的过程中,电流表的指针(“向左偏”、“向右偏”或“静止不动”),若将线圈A放在B中不动时,指针将(“向左偏”、“向右偏”或“静止不动”)
若将线圈A从B中抽出,电流表指针将(“向左偏”、“向右偏”或“静止不动”),从该实验的探究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