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题目】下列运动中的物理量,不变的是(  )

A.平抛运动中的重力势能B.平抛运动中的加速度

C.匀速圆周运动中的线速度D.匀速圆周运动中的向心加速度

【答案】B

【解析】

A 做平抛运动的物体,重力做了正功,可知物体的重力势能减小,故A错误;

B 做平抛运动的物体只受重力作用,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做匀变速曲线运动,即加速度不变,故B正确;

C 匀速圆周运动中的线速度,方向始终改变,故C错误;

D 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合外力提供向心力,物体的加速度即为向心加速度,一直指向圆心位置,即向心加速度的方向改变,故D错误。

故选B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关于科学家在电磁学中的贡献,下列说法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A.库伦测出了元电荷e的数值

B.安培提出了电场线和磁感线的概念

C.奥斯特首先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D.洛伦兹提出了分子电流假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对于任何一种金属。必须满足下列哪种条件,才能发生光电效应(  )

A.入射光的频率小于某一极限频率

B.人射光的强度大于某一极限强度

C.人射光的波长小于某一极限波长

D.入射光照射时间大于某一极限时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传送带I与水平面央角为30°,传送带Ⅱ与水平面夹角为37°,两传送带与一小段光滑的水平面BC平滑连接,两传送带均顺时针匀速率运行.现将装有货物的箱子轻放至传送带I的A点,运送到水平面上后,工作人员将箱子内的物体取出,箱子速度不变继续运动到传送带Ⅱ上,传送带Ⅱ的D点与高处平台相切。已知箱子的质量m=lkg,传送带I的速度ν1=8m/s,ABL1=15.2m,与箱子间的动摩擦因数为.传送带Ⅱ的速度ν2=5m/s,CDL2=8.2m.箱子与传送带Ⅱ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0.5,已知sin37°=0.6,cos37°=0.8,g=10 m/s2.

(1)求装着物体的箱子在传送带I上运动的时间;

(2)通过计算说明箱子能否被运送到高处平台上(能达到D点就认为可运送到平台上);

(3)求箱子在传送带Ⅱ上向上运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内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甲、乙两个质量相同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拉力作用,从同一高度向上运动,它们的运动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t=t1时刻两物体的高度相同

B. t=t1时刻甲和乙所受拉力的瞬时功率相等

C. t=t2时刻甲所受的拉力等于乙所受的拉力

D. 0t1时间内甲的加速度越来越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一个玻璃瓶中装有半瓶液体,拧紧瓶盖,经过足够长一段时间后,则(  )

A.不再有液体分子飞出液面

B.未达到动态平衡

C.水蒸气中不再有分子进入液体中

D.在相同时间内从液体里飞出去的分子数等于返回液体的分子数,液体的饱和汽压达到动态平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直线a和曲线b分别是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ab的位移时间(x-t)图线。由图可知(  )

A. 在时刻t1,a车追上b

B. 在时刻t2,ab两车运动方向相反

C. t1t2这段时间内,b车的速率先减少后增加

D. t1t2这段时间内,b车的速率一直比a车的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在用打点计时器探究小车的加速度a与小车的质量M之间的关系实验中,不改变拉力T(即小车悬挂线所吊砂桶与砂的重力mg一定),只改变物体的质量M,得到了如下表所示的几组实验数据。其中第3组数据还未算出加速度,但对应该组已经打出了纸带,如图所示.打点计时器接的是50Hz的低压交流电源,图中各点为每打5个点标出的计数点,测量长度的单位为cm,两个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未标出.

1)由纸带上测量记录的数据,求出C点的瞬时速度vC=___m/s,以及加速度a=__________m/s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2)为使细线对小车的拉力等于小车所受的合力,该实验开始进行时,要先_______只有当小车质量M与小车悬挂线通过定滑轮所吊砂桶及砂的总质量m大小满足_________时,方可认为细线对小车的拉力T的大小等于悬挂线所吊砂桶与砂的重力m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在研究光电效应实验时,如果绿光刚好可以发生光电效应,那么换成黄光时(  )

A.一定能发生光电效应B.只要时间足够长就会发生光电效应

C.能否发生光电效应取决于照射黄光的强度D.不能发生光电效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