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如图所示,小孩用与水平方向成θ角的轻绳拉放置在水平面上的箱子,第一次轻拉,没有拉动,第二次用更大的力拉,箱子还是不动。则
A. 两次拉时箱子所受支持力相同
B. 第二次拉时箱子所受摩擦力增大
C. 第二次拉时箱子所受摩擦力减小
D. 第二次拉时箱子所受的合力增加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同学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的情况如下图甲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筋的图钉,O为橡皮筋与细绳的结点,OB和OC为细绳,图乙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图.
(1)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______。
A.理想实验法
B.等效替代法
C.控制变量法
D.建立物理模型法
(2)关于此实验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
A.同一次实验中,O点位置不允许变动
B.实验中,只需记录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和O点的位置
C.实验中,把橡皮筋的另一端拉到O点时,两个弹簧测力计之间的夹角必须取90°
D.拉橡皮筋的拉力大小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3)图乙中的F与F′两力中,方向一定沿AO方向的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学生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小车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他将打点计时器接到频率为50Hz的交流电源上,实验时得到一条纸带。他在纸带上便于测量的地方选取第一个计时点,在这个点下标明A,第六个点下标明B,第十一个点下标明C,第十六个点下标明D,第二十一个点下标明E。测量时发现B点已模糊不清,于是他测得AC长为14.56cm、CD长为11.15cm,DE长为13.73cm,则打C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大小为__________m/s,小车运动的加速大小为______m/s2,AB的距离应为________cm。(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小球A置于固定在水平面上的光滑半圆柱体上,小球B用水平轻弹簧拉着系于竖直板上,两小球A、B通过光滑滑轮O用轻质细线相连,两球均处于静止状态,已知B球质量为m,O点在半圆柱体圆心O1的正上方,OA与竖直方向成30°角,OA长度与半圆柱体半径相等,OB与竖直方向成45°角,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小球A、B受到的拉力TOA与TOB相等,且TOA=TOB=
B. 弹簧弹力大小
C. A球质量为
D. 光滑半圆柱体对A球支持力的大小为m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学习了摩擦力之后,通过观察沙堆的形成测出了沙粒之间的动摩擦因数。研究的过程如下:研究小组通过观察沙堆的形成过程可以发现,由漏斗落下的细沙总是在地面上形成一个小圆锥体,继续下落时,细沙沿圆锥体表面下滑,当圆锥体的母线与底面夹角达到一定角度时,细沙不再下滑,如图所示。经过反复实验,研究小组得出结论:沙堆的形成与沙粒之间的动摩擦因数有关。该小组只用一把皮卷尺就测定了沙粒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假定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则:
(1)该小组必须测定的物理量是___________。
(2)动摩擦因数与这些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在竖直平面内,光滑绝缘直杆AC与半径为R的圆周交于B、C两点,在圆心处有一固定的正点电荷,B点为AC的中点,C点位于圆周的最低点。现有一质量为m、电荷量为-q、套在杆上的带负电小球(可视为质点)从A点由静止开始沿杆下滑。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A点距过C点的水平面的竖直高度为3R,小球滑到B点时的速度大小为2。求:
(1)小球滑至C点时的速度大小;
(2)若以C点作为零电势点,试确定A点的电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竖直放置的轻弹簧下端固定在地面上,一个物体从弹簧正上方某一高度处从静止释放,关于物体从开始接触弹簧到速度为零的过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一直做减速运动
B. 动能先增大后减小
C. 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
D. 重力势能的减少量全部转化为弹簧的弹性势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多选)如图所示,将带有负电的绝缘棒移近两个不带电的导体球,两个导体球开始时互相接触且对地绝缘,下列方法中能使两球都带电的是
A.先把两球分开,再移走棒
B.先移走棒,再把两球分开
C.使棒与甲球瞬时接触,再移走棒
D.先使乙球瞬时接地,再移走棒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在某地地震发生后通向灾区的公路上,一辆救灾汽车由静止开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刚运动了8 s,由于前方突然有巨石滚在路中央,所以又紧急刹车,经4 s停在巨石前。则关于汽车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加速、减速中的加速度大小之比a1∶a2=1∶2
B. 加速、减速中的加速度大小之比a1∶a2=2∶1
C. 加速、减速中的平均速度之比v1∶v2=1∶1
D. 加速、减速中的位移之比x1∶x2=1∶1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